東方醫學 / 自然療法健康生活

喜歡Botree,歡迎訂閱分享,謝謝^^。

2011-04-30

4足太陰脾經

.足太陰脾經
本經腧穴:本經經穴分佈在足大趾,內踝,下肢內側,腹胸部第三側線。起于隱白,止于大包,左右各21穴。
  1. 隱白 (井穴) 【定位】 足大趾內側趾甲角旁01寸(的爪甲根部)
    【解剖】 有趾背動脈;為腓淺神經的足背支及足底內側神經。 【功能】 健脾寧神,調經統血
    【主治】 月經過多,過時不止,崩漏;便血,尿血、吐血等慢性出血;癲狂,多夢、煩心善悲、尸厥,驚風(慢);腹滿、腹脹、暴泄、善嘔、心痛、胸滿、咳逆、喘息。
    【操作】 淺刺01寸。
     
  2. 大都 (滎穴) 【定位】 足大趾內側,第1蹠趾關節前下方,赤白肉際處 【解剖】 在拇展肌止點;有足底內側動、靜脈的分支;布有足底內側神經的趾底固有神經。 【功能】 健脾利濕、和胃寧神
    【主治】 腹脹,胃痛、食不化,嘔吐,腹瀉,便秘;熱病,無汗、體重肢腫、厥心痛、不得臥、心煩。 【操作】 直刺0305寸。

  3. 太白 (輸穴;原穴) 【定位】 第1蹠骨小頭後緣,赤白肉際凹陷處;第一蹠趾關節後緣,赤白肉際處取穴
    【解剖】 在拇展肌中;有足背靜脈網,足底內側動脈及足跗內側動脈分支;布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。 【功能】 健脾化濕、理氣和胃
    【主治】 腹痛、腸鳴,腹脹、嘔吐,腹瀉,痢疾、善噫食不化、飢不欲食,胃痛,便秘、痔漏、腳氣、心痛脈緩、胸脅脹痛;體重節痛、痿證。 【操作】 直刺0508寸。

  4. 公孫 (絡穴;八脈交會穴(通於沖脈)) 【定位】 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,赤白肉際處;在太白後約1寸;第一蹠趾關節後緣,足大趾內側,赤白肉際處取穴
    【解剖】 在拇展肌中;有跗內側動脈分支及足背靜脈網;布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。 【功能】 健脾化濕、和胃理中
    【主治】 胃痛,嘔吐、飲食不化、腸鳴腹脹、腹痛,腹瀉,痢疾,多飲、霍亂、水腫、煩心失眠、發狂妄言、嗜臥、腸風下血、腳氣。 【操作】 直刺0612寸。

  5. 商丘 (經穴) 【定位】 內踝前下方凹陷中,當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處 【解剖】 有跗內側動脈,大隱靜脈;布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叢。 【功能】 健脾化濕、肅降肺氣
    【主治】 腹脹、腸鳴、腹瀉,便秘,食不化、咳嗽、黃疸、怠惰嗜臥、癲狂、善笑、小兒癇契、痔疾;足踝痛。 【操作】 直刺0508寸。

  6. 三陰交 (足太陰、厥陰、少陰之會;嘔噎陰交不可饒,死胎陰交不可緩)
    【定位】 內踝尖上3寸,脛骨內側面後緣 【解剖】 在脛骨後緣和比目魚肌之間,深層有屈趾長肌;有大隱靜脈,脛後動、靜脈;有小腿內側皮神經,深層後方有脛神經。 【功能】 健脾利濕,兼調肝腎
    【主治】 腸鳴腹脹,腹瀉等脾胃虛弱諸症,消化不良;月經不調、崩漏、經閉、帶下,陰挺,不孕,滯產、難產、產後血暈、惡露不行、陰挺、赤白帶下、癥瘕,陰莖痛、遺精,陽萎、疝氣、睪丸縮腹,小便不利、遺尿等生殖泌尿系統疾患;心悸,失眠,高血壓,濕疹、水腫;下肢痿痹;陰虛諸症。
    【操作】 直刺 l15寸。孕婦禁針。

  7. 漏谷
    【定位】 在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,內踝尖上6寸;在內踝高點上6寸,當脛骨內側面後緣
    【解剖】 在脛骨後緣與比目魚肌之間,深層有屈趾長肌;有大隱靜脈,肢後動、靜脈;有小腿內側皮神經,深層內側後方有脛神經。 【功能】 健脾消腫,滲濕利尿
    【主治】 腹脹,腸鳴、偏墜;小便不利,遺精、女人漏下赤白;下肢痿痹、腿膝厥冷。 【操作】 直刺 l15寸。

  8. 地機 (郄穴)
    【定位】 在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,陰陵泉穴下3寸;在陰陵泉下3寸,當陰陵泉與三陰交的連線上取穴
    【解剖】 在脛骨後緣與比目魚肌之間;前方有大隱靜脈及膝最上動脈的末支,深層有脛後動、靜脈;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,深層後方有脛神經。 【功能】 健脾滲濕,調理月經
    【主治】 痛經,崩漏,月經不調,女子癥瘕;腹脹、腹痛、食慾不振,腹瀉,痢疾、小便不利,水腫。

  9. 陰陵泉 (合穴)
    【定位】 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 【解剖】 在脛骨後緣和腓腸肌之間,比目魚肌起點上;前方有大隱靜脈,膝最上動脈,最深層有脛後動、靜脈;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本幹,最深層有脛神經。 【功能】 健脾滲濕,益腎固精
    【主治】 腹脹,腹瀉、暴泄,水腫,黃疸,喘逆、小便不利或失禁、陰莖痛、婦人陰痛、遺精;膝痛。 【操作】 直刺12

  10. 血海
    【定位】 屈膝,在髕骨內上緣上2寸,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;患者屈膝,醫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髕骨上緣,二至五指向上伸直,拇指約呈45度斜置,拇指尖下是穴。對側取法仿此。 【解剖】 在股骨內上髁上緣,股內側肌中間;有股動、靜脈肌支;布有股前皮神經及股神經肌支。 【功能】 健脾化濕,調經統血
    【主治】 月經不調,痛經,經閉、崩漏、股內側痛;癮疹,皮膚濕疹,丹毒。 【操作】 直刺 l15寸。

  11. 箕門
    【定位】 在血海穴與沖門穴的連線上,血海穴直上6 【解剖】 在縫匠肌內側緣 ,深層有大收肌;有大隱靜脈,深層之外方有股動、靜脈;布有股前皮神經,深部有隱神經。 【功能】 健脾滲濕,清熱利尿
    【主治】 小便不利、五淋、遺尿;腹股溝腫痛。 【操作】 避開動脈,直刺05l寸。

  12. 沖門
    【定位】 在腹股溝外側,距恥骨聯合上緣中點35寸,當髂外動脈搏動處的外側
    【解剖】 在腹股溝韌帶中點外側的上方,在腹外斜肌腱膜及內斜肌下部;內側為股動、靜脈;布有股神經。 【功能】 降逆利濕、理氣消痔
    【主治】 腹痛,疝氣、痔痛、小便不利、胎氣上衝,崩漏,帶下。 【操作】 避開動脈,直刺05l寸。

  13. 府舍 (足太、厥陰、少陰、陽明、陰維之會)
    【定位】 沖門穴外上方07寸,前正中線旁開4
    【解剖】 在腹股溝韌帶上方外側,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內斜肌下部,深層為腹橫肌下部;布有腹壁淺動脈,肋間動、靜脈;布有髂腹股溝神經(右當盲腸下部,左當乙狀結腸下部) 【功能】 健脾消滿、理中和胃
    【主治】 腹痛,腹滿積聚,疝氣、霍亂吐瀉。 【操作】 直刺 l15寸。

  14. 腹結
    【定位】 府舍穴上3寸,大橫穴下1寸,距任脈旁開4
    【解剖】 在腹內、外斜肌及腹橫肌肌部;有第11肋間動、靜脈;布有第11肋間神經。 【功能】 溫脾止泄、鎮痛止咳
    【主治】 腹痛,繞臍腹痛、腹瀉、腹寒泄瀉、咳逆,疝氣。 【操作】 直刺 l2寸。

  15. 大橫
    【定位】 臍中旁開4
    【解剖】 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橫肌肌部;布有第11肋間動、靜脈;布有第12肋間神經。 【功能】 理氣止痛、通調腑氣
    【主治】 腹痛,小腹痛、腹瀉,虛寒瀉痢、大便秘結、善悲。 【操作】 直刺 l2寸。

  16. 腹哀 (足太陰、陰維之會)
    【定位】 臍中上3寸,前正中線旁開4 【解剖】 在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肌部;布有第8肋間動、靜脈;布有第8肋間神經。 【功能】 健脾消食、通降腑氣
    【主治】 消化不良,繞臍痛,腹痛,便秘,痢疾。 【操作】 直刺 l15寸。

  17. 食竇
    【定位】 在第5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6寸;任脈(中廷)6寸,當第五肋間隙中
    【解剖】 在第5肋間隙,前鋸肌中,深層有肋間內、外肌;布有胸外側動、靜脈,胸腹壁動、靜脈;布有第5肋間神經外側皮支。 【功能】 運化水穀、和胃下氣
    【主治】 胸脅脹痛;噫氣,翻胃、食已即吐,腹脹腸鳴,水腫。 【操作】 斜刺或向外平刺0.50.8寸。本經食竇至大包諸穴,深部為肺臟,不可深刺。

  18. 天溪
    【定位】 在第4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6寸;在食竇上一肋,任脈旁開6寸,當第四肋間隙中取穴
    【解剖】 在第4肋間隙,胸大肌外下緣,下層為前鋸肌,再深層為肋間內、外肌;有胸外側動、靜脈分支,胸腹壁動、靜脈;第4肋間動、靜脈;布有第四肋間神經。 【功能】 寬胸通乳、止咳消腫
    【主治】 胸脅疼痛,咳嗽;乳癰,乳痛、乳汁少。 【操作】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。

  19. 胸鄉
    【定位】 在第3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6寸;在天谿上一肋,距任脈6寸,當第三肋間隙中取穴
    【解剖】 在第3肋間隙,胸大肌、胸小肌外緣,前鋸肌中,下層為肋間內、外肌;有胸外側動、靜脈,第3肋間動、靜脈;布有第3肋間神經
    【功能】 寬胸理氣、疏肝止痛
    【主治】 胸脅脹痛、胸引背痛不得臥。 【操作】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。
  20. 周榮
    【定位】 在第2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6寸;在胸鄉上一肋,任脈旁開6寸,當第2肋間隙中取穴
    【解剖】 在第2肋間隙,胸大肌中,下層為胸小肌,肋間內、外肌;有胸外側動、靜脈,第2肋間動、靜脈;布有胸前神經分支,正當第1肋間神經。 【功能】 寬胸理氣、降逆止咳
    【主治】 咳嗽,咳唾穢膿、脅肋痛、氣喘、氣逆,食不下;胸脅脹滿
    【操作】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。

  21. 大包 (脾之大絡)
    【定位】 在側胸部腋中線上,當第6肋間隙處;側臥舉臂,在腋下6寸,腋中線上取穴
    【解剖】 在第6肋間隙,前鋸肌中;有胸背動、靜脈及第6肋間動、靜脈;布有第6肋間神經,當胸長神經直系的末端。 【功能】 統血養經,寬胸止痛
    【主治】 氣喘;胸脅痛;全身疼痛,急性扭傷,四肢無力。 【操作】 斜刺或向後平刺0508寸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