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方醫學 / 自然療法健康生活

喜歡Botree,歡迎訂閱分享,謝謝^^。

2011-04-30

8足少陰腎經

.足少陰腎經
本經腧穴:分佈在足心,內踝後,跟腱前緣,下肢內側後緣,腹部,胸部。起于湧泉,止于俞府,左右各27穴。
  1. 湧泉 (井穴)
    【定位】足趾蹠屈時,約當足底(去趾)前13凹陷處;踡足時,在足底第二、三蹠骨間凹陷處取穴;在足底(去趾)1/3處,當第二、三趾骨間。
    【穴名】"湧",指水向上冒;"泉",泉水。本穴為腎經的井穴,比喻脈氣從足底出來的情況。

    【解剖】有趾短屈肌腱,趾長屈肌腱,第二蚓狀肌,深層為骨間肌;有來自脛前動脈的足底弓;布有足底內側神經支。
    【功能】 益腎調便、平肝熄風
    【主治】
    昏厥,中暑,癲狂癇,小兒驚風、霍亂轉筋;頭痛(頭頂),頭暈,目眩,失眠;咳血,咽喉腫痛、舌干、失音,喉痹;大便難,小便不利;奔豚氣;足心熱。急救要穴之一。
    【操作】直刺0.50.8寸。降邪宜用灸法或藥物貼敷。

  2. 然谷 (滎穴)
    【定位】內踝前下方,足舟骨粗隆下緣凹陷中
    【解剖】有足大趾外展肌,有蹠內側動脈及跗內側動脈分支;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末支及足底內側神經。
    【功能】 益腎固泄、導赤清心
    【主治】
    月經不調,陰挺,陰癢,白濁;遺精,陽痿;消渴,腹瀉,小便不利、胸脅脹痛、黃疸、下肢痿痺、足跗痛;咳血,咽喉腫痛;小兒臍風,口噤。
    【操作】直刺0.50.8寸。

  3. 太溪 (輸穴;原穴)
    【定位】內踝高點與跟腱後緣連線的中點凹陷處
    【穴名】"太",盛大的意思;"溪",溪流。本穴為足少陰腎經的原穴,經氣從湧泉出來後,到這裡已匯聚成大溪,所以稱此名。
     【解剖】有脛後動、靜脈;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,當脛神經經過處。
    【功能】 益腎納氣、培土生金
    【主治】
    頭痛,目眩,失眠,健忘,咽喉腫痛,齒痛,耳鳴,耳聾;咳嗽,氣喘,咳血,胸痛:消渴,小便頻數,便秘;月經不調,遺精,陽痿;腰脊痛,下肢厥冷、內踝腫痛、腹脹。
    【操作】直刺0.50.8寸。

  4. 大鐘 (絡穴)
    【定位】太溪穴下0.5寸,當跟骨內側前緣
    【解剖】有脛後動脈跟內側支;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及脛神經的跟骨內側神經。
    【功能】 益腎平喘、通調二便
    【主治】
    癡呆、嗜臥;癃閉,遺尿,便秘(二便不利);月經不調;咳血,氣喘;腰脊強痛,足跟痛。
    【操作】直刺0.30.5寸。

  5. 水泉 (郄穴)
    【定位】太溪穴直下1寸,當跟骨結節內側上緣
    【解剖】有脛後動脈跟內側支;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及脛神經的跟骨內側神經。
    【功能】 益腎清熱,活血通經
    【主治】
    月經不調,痛經,經閉,陰挺;小便不利、目昏花、腹痛。
    【操作】直刺0.30.5寸。

  6. 照海 (八脈交會穴(通于陰蹺脈)
    【定位】內踝高點正下緣凹陷處;在內踝中點下緣下1寸,當跟骨內側下緣
    【穴名】"照",昭,即明顯的意思;"海",大海。因為此穴處脈氣明顯,闊大如海,所以稱為照海。

    【解剖】在足大趾外展肌的止點處;後方有脛後動、靜脈;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,深部為脛神經幹。
    【功能】 調陰寧神、通調二陰
    【主治】
    失眠,癲癇夜發、嗜臥、驚恐不寧;咽喉幹痛,目赤腫痛、腳氣、梅核氣;月經不調、痛經,帶下,陰挺、陰癢、疝氣、小便頻數,癃閉。
    【操作】直刺0.5 0.8寸。

  7. 復溜 (經穴)
    【定位】太溪穴上2寸,當跟腱的前緣
    【穴名】"復",重復,返回的意思;"溜",同流。足少陰腎經的脈氣自湧泉流至太溪後,曾繞行一圈至照海,又從太溪直上到本穴,所以稱為復溜。
    【解剖】在比目魚肌下端移行於跟腱處的內側;前方有脛後動、靜脈;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,小腿內側皮神經,深層為脛神經。 【功能】 補腎益陰、通調水道
    【主治】
    水腫,汗證、盜汗、發熱無汗、舌乾口燥;腹脹,腹瀉、腸鳴、脈細無力;腰脊強痛,下肢痿痹。
    【操作】直刺0.5 1寸。

  8. 交信 (陰蹻脈之郄穴)
    【定位】太溪穴上2寸,脛骨內側面後緣,約當複溜穴前0.5寸;在內踝高點上2寸,當脛骨內側緣與跟腱內側之內緣之間處【解剖】在趾長屈肌中;深層為脛後動、靜脈;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,後方為脛神經本幹。
    【功能】 益腎調經、通調二陰
    【主治】
    月經不調,崩漏,陰挺,陰癢,疝氣,五淋、睪丸腫痛、瀉痢赤白;腹瀉,便秘,痢疾、月耑內廉痛。
    【操作】直刺0.8 1.2寸。

  9. 築賓 (陰維脈之郄穴)
    【定位】太溪穴與陰谷穴的連線上,太溪穴直上5寸,約當腓腸肌內側肌腹下緣處
    【穴名】"築",原指築牆的舂棒,形容堅實,這裡似乎指的腓腸肌;因為穴位在它的旁邊,所以稱為"賓",即賓客。

    【解剖】在腓腸肌和趾長屈肌之間;深部有脛後動、靜脈;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和小腿內側皮神經,深部為脛神經幹。
    【功能】 益腎寧心、理氣止痛
    【主治】
    癲狂;疝氣、小兒胎疝;嘔吐涎沫,吐舌;小腿內側痛。
    【操作】直刺11.5寸。

  10. 陰谷 (合穴)
    【定位】屈膝,膕窩內側,當半腱肌腱與半膜肌腱之間(脛骨內踝後方)
    【解剖】在半腱肌和半膜肌之間;有膝上內側動、靜脈;布有股內側皮神經。
    【功能】 益腎興陽、調理前陰
    【主治】
    癲狂;陽痿、疝氣,月經不調,崩漏,小便不利、陰中痛;膝股內側痛。
    【操作】直刺11.5寸。

  11. 橫骨
    【定位】臍下5寸,恥骨聯合上際,前正中線旁開0.5
    【解剖】有腹內、外斜肌腱膜,腹橫肌腱膜和腹直肌;有腹壁下動、靜脈及陰部外動脈;布有髂腹下神經分支。
    【功能】 益腎興陽、清熱利淋
    【主治】
    少腹脹痛,陰部痛;小便不利,遺尿,遺精,陽痿;疝氣、五淋。
    【操作】直刺11.5寸。

  12. 大赫
    【定位】臍下4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;在橫骨上1寸,任脈(中極)旁開0.5寸,仰臥取穴
    【解剖】有腹內、外斜肌腱膜,腹橫肌腱膜和腹直肌;有腹壁下動、靜脈肌支;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及髂腹下神經。
    【功能】 補腎固經、調經種子
    【主治】遺精,陽痿,陰挺,帶下,陰部痛。
    【操作】直刺11.5寸。

  13. 氣穴
    【定位】臍下3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;在橫骨上2寸,任脈(關元)旁開0.5寸處,仰臥取穴
    【解剖】在腹內、外斜肌腱膜,腹橫肌腱膜和腹直肌中;有腹壁下動、靜脈肌支;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及髂腹下神經。
    【功能】 益衝任、調二陰
    【主治】
    奔豚氣;月經不調,帶下;小便不利;腹瀉、痢疾、腰脊痛、目赤內眥。
    【操作】直刺11.5寸。

  14. 四滿
    【定位】臍下2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;在橫骨上3寸,任脈(石門)旁開0.5寸處,仰臥取之
    【解剖】肌肉、血管同大赫,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。
    【功能】 理氣導疝、調經種子
    【主治】
    月經不調,崩漏,帶下、不孕,產後惡露不淨;遺精,小腹痛;臍下積、聚、疝、瘕,水腫。
    【操作】直刺11.5寸。利水多用灸法。

  15. 中注
    【定位】臍下1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;在橫骨上4寸,任脈(陰交)0.5寸處,仰臥取之
    【解剖】肌肉、血管同大赫,布有第十肋間神經。
    【功能】 調和月經、通調腑氣
    【主治】月經不調,腰腹疼痛,便秘,腹瀉、痢疾。
    【操作】直刺11.5寸。

  16. 肓俞
    【定位】臍旁0.5寸,仰臥取穴
    【解剖】肌肉、血管同大赫,布有第十肋間神經。
    【功能】 理氣止痛、潤燥通便
    【主治】
    腹痛(繞臍),腹脹,腹瀉,便秘;月經不調;疝氣。
    【操作】直刺11.5寸。

  17. 商曲
    【定位】臍上2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
    【解剖】在腹直肌內緣,有腹壁上動、靜脈分支;布有第九肋間神經。
    【功能】 健脾和胃、消積止痛
    【主治】胃痛,腹痛(切痛),腹脹,腹瀉,便秘,腹中積聚、不嗜食。
    【操作】直刺11.5寸。

  18. 石關
    【定位】臍上3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
    【解剖】在腹直肌內緣,有腹壁上動、靜脈分支;布有第九肋間神經。
    【功能】 攻堅消滿、補腎種子
    【主治】
    胃痛,嘔吐,腹痛,腹脹、噦噫嘔逆、小便黃,便秘;不孕、心下堅滿,產後腹痛。
    【操作】直刺11.5寸。

  19. 陰都 (衝脈、足少陰之會)
    【定位】臍上4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
    【解剖】在腹直肌內緣,有腹壁上動、靜脈分支;布有第八肋間神經。
    【功能】 寬胸降逆、理氣和胃
    【主治】胃痛,腹脹,便秘,身寒熱、心煩滿氣逆、瘧病、腸鳴、腹絞痛。
    【操作】直刺11.5寸。

  20. 腹通谷
    【定位】臍上5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
    【解剖】在腹直肌內緣,有腹壁上動、靜脈分支;布有第八肋間神經。
    【功能】 健脾和胃、寬胸寧心
    【主治】
    腹痛,腹脹,胃痛,嘔吐;心痛,心悸,胸痛、暴喑、目巟巟、咳喘、口渦。
    【操作】直刺0.51寸。

  21. 幽門
    【定位】臍上6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
    【解剖】在腹直肌內緣,有腹壁上動、靜脈分支;布有第七肋間神經。
    【功能】 健脾和胃、降逆止吐
    【主治】善噦,嘔吐,腹痛,腹脹,腹瀉、飲食不下、嘔沫如涎、胸脅背相引痛。
    【操作】直刺0.51寸。不可向上深刺,以免傷及內臟。

  22. 步廊
    【定位】第五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2
    【解剖】在胸大肌起始部,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肌;有第五肋間動、靜脈;布有第五肋間神經前皮支,深部為第五肋間神經。 【功能】 寬胸理氣、止咳平喘
    【主治】胸痛,咳嗽,氣喘、嘔吐、不嗜食,乳癰。
    【操作】斜刺或平刺0.50.8寸,不可深刺,以免傷及心、肺。

  23. 神封
    【定位】第四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2
    【解剖】在胸大肌中,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肌;有第四肋間動、靜脈;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前皮支,深部為第四肋間神經。
    【功能】 寬肺止咳、降逆和胃
    【主治】胸脅支滿,咳嗽,氣喘,乳癰、嘔吐、不嗜食。
    【操作】斜刺或平刺0.50.8寸,不可深刺,以免傷及心、肺。

  24. 靈墟
    【定位】第三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2【解剖】在胸大肌中,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肌;有第三肋間動、靜脈;布有第三肋間神經前皮支,深部為第三肋間神經。
    【功能】 疏肝寬胸、肅降肺氣
    【主治】胸脅支滿,咳嗽,氣喘,乳癰、嘔吐。
    【操作】斜刺或平刺0.50.8寸,不可深刺,以免傷及心、肺。

  25. 神藏
    【定位】第二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2
    【解剖】在胸大肌中,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肌;有第二肋間動、靜脈;布有第二肋間神經前皮支,深部為第二肋間神經。
    【功能】 寬胸順氣,降逆定喘
    【主治】胸脅支滿,咳嗽,氣喘,乳癰、胸痛、嘔吐、煩滿、不嗜食。
    【操作】斜刺或平刺0.50.8寸,不可深刺,以免傷及心、肺。

  26. 彧中
    【定位】第一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2
    【解剖】在胸大肌中,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肌;有第一肋間動、靜脈;布有第一肋間神經前皮支,深部為第一肋間神經,皮下有鎖骨上神經前支。
    【功能】寬胸理氣,止咳化痰
    【主治】胸脅脹滿、不嗜食,咳嗽,氣喘,痰湧。
    【操作】斜刺或平刺0.50.8寸,不可深刺,以免傷及心、肺。

  27. 俞府
    【定位】鎖骨下緣,前正中線旁開2
    【解剖】在胸大肌中,有胸內動、靜脈的前穿支;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。
    【功能】止咳平喘,和胃降逆
    【主治】咳嗽,氣喘,胸痛、嘔吐、不嗜食。
    【操作】斜刺或平刺0.50.8寸,不可深刺,以免傷及心、肺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