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方醫學 / 自然療法健康生活

喜歡Botree,歡迎訂閱分享,謝謝^^。

2012-11-21

【"喘"?有可能是貧血的一個徵兆...】


""?有可能是貧血的一個徵兆...

昨日,一位學過西醫的朋友談到一個觀察,在陪伴幾位重病患和將往生的朋友身邊時,發現她們都出現了""的一個徵兆。
大家都知道貧血會臉色發白、無唇色、無力,但是,卻忽略了""這個重要的提醒。如果您身邊也有這樣的親友,別忘了"喘"這項可供"身體檢查""簡訊"--貧血的徵兆。對於照顧慢性或嚴重病痛中的親友,是一個可以學習的觀察點,所以將它分享出來~
救急的話,可以先去輸血;照護的話,補益肝脾腎的中藥藥膳湯與食療可以加進日常飲食中。可找可信任的中西醫師協助。

【小知識】
健康的紅血球,很像飽富彈性、Juicy的水蜜桃軟糖,也很像柿子。
通常血紅素(Hb)過低稱為貧血,一般而言大多出現非特異性的症狀,像是臉色蒼白、疲倦、無力、運動耐受力變差,嚴重ㄧ點兒的可能會喘等。

*
血紅素濃度(Hb
血紅素是由亞鐵離子和呈紅色的血球蛋白相結合而形成的。其主要功能,是將血循環中的氧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。因此,血紅素減少時,組織就會缺氧,引起疾病。
血紅素濃度即是單位體積內的血紅素量。成人男性血紅素的正常值為13.0~18.0 gm/dl,女性為11.0~16.0 gm/dl

2012-11-14

交通地圖:膻中穴



《人體穴道交通地圖》

【中醫的奇妙~】
       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"膻中者,臣使之官,喜樂出焉。"膻中穴對於人體一身氣機的保養,非常重要,讓人心寬舒坦

膻中穴(任脈17)《心,肺,胃功能保養,哺乳幫手,釋放情緒》

 在哪裡?
膻中穴很好找,就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,胸口中央。

 幫助?

 •  主要治療:胸部疼痛、腹部疼痛、心悸、呼吸困難、咳嗽、過胖、過瘦、呃逆、乳腺炎、缺乳症、咳喘...等。


 知道更多 ... 
            先前介紹很多人體經絡的重要「交會穴」,「膻中穴」也是一個大路口:膻中穴是人體的「氣會穴」(宗氣聚會之處),是心包經募穴(心包經經氣聚集之處),是任脈、足太陰(脾)、足少陰(腎)、手太陽(小腸)、手少陽(三焦)經的交會穴。

膻中穴,能寬胸理氣、止咳平喘、活血通絡。以西醫學來說膻中穴位在人體胸腺位置,與免疫力有關,對於呼吸系統疾病(如咳嗽、支氣管炎、胸膜炎等)、消化系統疾病(如呃逆、嘔吐、食道炎等)、心血管系統疾病(如心絞痛、心悸、心肌缺氧等),以及產後催乳、保養等,都有很好的效果。

2012-11-09

膀胱經:「止痛仙丹」


內臟會說話淺談中醫經絡與基礎理論
主題: 膀胱經--「止痛仙丹」

膀 胱 腑

    先前,我們談過中醫談「臟」與「腑」的特性,膀胱腑主要是儲存尿液的,除非憋尿,本身不容易致病。膀胱腑的疾病,多來自於腎

臟腑
中醫談陰臟陽腑內臟以:
■ 藏精氣而不瀉的稱,為陰。
■ 傳化物而不藏的稱,為陽。


從中醫學來看常見病例:
■ 辯證:腎水不足 → 陰虛火旺 → 腎虛熱傳入膀胱腑 → ∴ 發炎
■ 治則:補腎水退虛熱 → 六味地黃丸 + 知母、黃柏 = 知柏地黃丸

    例如:更年期婦女反覆發作的急性、慢性膀胱炎,中醫的辯證往往是因「腎水不足」,也就是西醫說的內分泌失調,《黃帝內經》指出婦女在「七七天癸水竭,故形壞而無子」,也就是四十九歲之後,先天腎水漸枯竭,面臨停經不能再生育的現象,陰液虛則陽虛火亢,腎臟的虛熱傳入膀胱腑,所以有發炎現象,必須同步消炎並補益腎水。例如中藥方劑中的知柏地黃丸,便是臨床中常用的,以六味地黃丸補腎陰,藥方中的知母與黃柏來消炎退虛火。

中醫學起來~
《素問‧靈蘭秘典》




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」   

『腎陽』
     人體的腎水,要想上升,就需要「腎陽」的作用。甚麼是腎陽作用?就像大自然中地面的水,需要陽光的「氣化作用」才能夠蒸騰。想想看:在清晨時,花草上面帶有經過一夜的露霧,在太陽出來時,便開始蒸發到空氣中上升了,沒有多久,葉片上面的露水便消失了。
從中醫學來看常見病例:
■ 辯證:膀胱氣化、腎陽不足 → 腎水不升 → 口乾舌燥
■ 治則:補腎陽 → 腎氣丸

『膀胱氣化』
     腎在人體就如同池水、沼澤般,在人體的最下位,如果要讓腎水上升,這時候就一定要靠太陽的「氣化作用」了,膀胱經的氣化作用也就相當是太陽,膀胱經的氣化功能好,就能夠把腎水帶上來,如果氣化功能不好,陽氣不足,腎水上不來,就產生虛火口唇乾燥的症狀。臨床上,老人常見到這樣的現象,這時候就不是補腎陰了,而是補腎陽,例如腎氣丸等。

水液代謝
在人體水液代謝,主要依靠肺、脾、腎三臟的作用,調節體內水液的分佈。
肺主肅降,通調水道
脾主運化水濕
腎主水液。水液通過腎的氣化作用正常,腎關開闔適度,分清泌濁。清者上輸運行於各組織臟腑器官,濁者下輸膀胱成為尿液排出體外。


口中的「唾液」是腎所主的,通常很多人會把口唇乾燥當成腎陰虛、腎水不足來治療,卻完全不見效。膀胱經氣化功能好,就能夠將腎水帶上升,口中便有唾液,相反地,膀胱經的氣化作用不好,陽氣不足,腎水便上不來,而口乾舌燥。這就是膀胱主儲存津液,氣化則能出焉的意思。所以口唇乾燥,從腎陽與膀胱氣化作用來改善,效果反而就出來了。
膀胱是州都之官”(“州都義同洲渚,為水中可居住的地方,形容膀胱是水液聚集之處);膀胱,又名(ㄆㄠ)”尿脬,是負責貯藏和排泄尿液的器官。氣化化氣行水的意思。

膀胱的氣化作用失調會導致小便異常或者排尿困難(例如小便失禁、小便不利等)。而腎的氣化作用減退,則容易出現排尿困難,甚至尿瀦留;腎氣不足固攝能力不夠時,則出現小便失禁或者尿道刺痛等問題。
中醫學起來~
申時  (午後3~5)膀胱與腎在五行中同屬水,天干中壬癸象水,壬為陽,癸為陰,所以壬為膀胱,癸為腎。

       由於腎與膀胱互為表裏,最典型的症狀,就是在申時(下午3~5),感到頭部脹痛、腰痠背痛、疲倦昏沉
腎與膀胱共同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,而以腎臟為主。
腎陽,使水液下滲膀胱,膀胱因腎陽作用,而代謝尿液。腎陽不足,則影響膀胱功能減弱,出現尿頻、尿急、尿失禁現象。
而人體的「燥熱」,要靠「太陽寒水」來消除,腎主水,腎水不足,無法收藏陽熱,便產生燥熱現象,例如頭皮屑多、禿頭等上焦內熱雜症等。一般來說,熬夜、房事過多、女性經期、生產等都容易大量消耗腎水。

 膀 胱 經     再談膀胱經絡:

        膀胱經起於眼內角,經過前額、頭頂,支脈聯繫腦部,主脈沿後腦向下走,分為兩支脈,平行於脊椎,經過整個後背部、臀部、大腿後方、膝後、小腿後方,繞過足外踝,到達足小趾外側端,左右各67個穴。
        膀胱經的失調可能引起膀胱功能的問題。另外,膀胱經與表證(如感冒等)息息相關,外邪侵襲體表時,主表的膀胱經是首先受到侵襲經脈。
例如:小便不通、頻尿、遺尿、膀胱炎、目痛、眼睛紅腫、鼻塞、流鼻水、鼻衄等、及前額至後頭部疼痛、脖子後方到背部疼痛、腰痛、臀部痛、大腿浮腫、易肥胖、免疫力降低等,都是膀胱經不通暢的常見問題。
由於膀胱經走到腦部,所以在申時(下午3~5),氣血很容易上輸到腦部,此時的學習效率很高。相對地,如果一個人辦事效率不高、容易健忘,可能與膀胱經不通暢有關係。
許多小孩和老人在上廁所時,會打哆嗦。因為小孩子腎氣尚未充足,而老人的氣血腎氣都偏虛了。所以古人養生一說,上廁所食要咬緊牙關,因為腎主骨,主齒。另外有一個保健氣虛導致頻尿問題的方法,就是灸頭頂百會穴,現代人甚至用吹風機吹來取代。
       疼痛是膀胱經病候的特色,臨床上主要如:血管性頭痛、腦中風、頸椎綜合症、增生性脊柱炎、坐骨神經痛、腰椎間盤突出、腰椎增生等。
       膀胱為「腎之腑」,腎是否強健會影響膀胱循經絡路線的身體疾病。腎主水,所以若腎水不足,熬夜、縱欲、生產或經期都容易消耗變動…,腎水虧虛無法藏陽之熱,會導致循經之頭頂禿髮、頭皮屑多內內熱雜病。
       另外,五行中,水生木,水少則木枯,也就是說腎水原可以滋養肝木,腎主骨,肝主筋,如果水虧則身體的關節、筋病,肝腎一家之理不可小視,同樣地在膀胱經循經絡路線上的背部脊椎骨的問題,我們中醫辯證在骨質虛熱。
       坐骨神經痛的問題,則是因為其神經分布正與膀胱經(以及膽經)在腰腿部的部位一致。
       
醫家有針灸歌訣說:「腰背委中求」,說明了整個腰背部的疼痛,在膀胱經上的委中穴療效甚佳。

 膀胱經口訣
一大、二風、三肺俞    (T1大杼、T2風門、T3肺俞)
四厥、五心、六督俞    (T4厥陰、T5心俞、T6督俞)
七膈、八無、九傷肝    (T7膈俞、T8XT9肝俞)
十膽、十一、二脾胃    (T10膽俞、T11脾俞、T12胃俞)
三、腎、氣、大、關    (L1三焦、L2腎俞、L3氣海、L4大腸、L5關元)

 參考之體表定位標誌
●大    椎:低頭項部骨頭高起處,第七頸椎棘突下,約與肩相平
●第一胸椎:大椎下一椎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●第七胸椎:與肩胛骨下緣相平
●第二腰椎:與肚臍相平

腎臟:「生命中一定要做的”定存”」


內臟會說話淺談中醫經絡與基礎理論
腎臟「生命中一定要做的定存

腎的主要功能是藏精,主發育與生殖,主水液,主納氣,主骨,生髓,充腦,其華在髮,開竅於耳,司二便。
    腎是人體中的「水」臟,五臟中唯有腎有左、右兩個,中醫談左腎右命門,各司主腎之陰陽。腎為「先天之本」,所以人體的真陰真陽內寄於腎,腎臟病變,多是重症危候。中藥有左歸丸、右歸丸都是調補腎的,左歸丸主滋補腎陰,右歸丸主補腎陽。

【中醫學起來】
北方生寒,寒生水,水生鹹,鹹生腎,腎生骨髓,髓生肝,腎主耳。其在天為寒,在地為水,在體為骨,在藏為腎;在色為黑,在音為羽,在聲為呻,在變動為慄,在竅為耳,在味為鹹,在志為恐。恐傷腎,思勝恐;寒傷血,燥勝寒;鹹傷血,甘勝鹹。”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--
《內經素問‧陰陽應象大論》


 腎藏精,主發育與生殖 

什麼是
  精指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,也是人體各種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。
先天之精後天之精
  
腎所藏的精,包括先天之精後天之精兩個方面。
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;
後天之精來源於飲食物,由脾胃化生。
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是相互依存、相互資生的。
出生之前,先天之精為後天之精準備了物質基礎;
出生之後,後天之精不斷供養先天之精,使之得到不斷的補充。兩者之間,以後天之精更為重要。

腎主發育與生殖
 腎有生殖和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功能,全賴腎中精氣的作用。換而言之,腎的精氣盛衰,關係到生殖和生長發育的能力。人從幼年開始,腎的精氣逐漸充盛,就有齒更髮長等變化;發育到青年時期,腎的精氣充盛,男子就能產生精子,女子就開始按期來月經,性機能逐漸成熟,而有生殖的能力;待到老年,腎的精氣漸衰,性機能生殖能力隨之減退而消失,形體也逐漸衰老。

《素問‧上古天真論》說:女子"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冲脈盛,月事以時下,故有子。......七七任脈虛,太沖脈衰少,天癸竭,地道不通,故形壞而無子也"。又說:"男子"二八腎氣盛,天癸至,精氣溢瀉,陰陽和,故能有子。......七八......天癸竭,精少,腎臟衰,形體皆極,八八則齒髮去"

腎的精氣在主持人體生長,發育和生殖功能方面的作用。若腎藏精的功能失常,則生長發育和生殖能力必然要受到影響。這是稱腎為"先天之本"的基本意義,也是中醫學非常重視腎的原因所在。

腎的精氣與腎陰腎陽
腎的精氣包括腎精和腎精所化的腎氣。腎精化生腎氣,是由腎陽蒸化腎陰而產生,腎陰腎陽又都以腎所藏的精氣為物質基礎,所以腎的精氣包含著腎陰與腎陽兩個方面。

腎陰是人體陰液的根本,對各臟腑組織起著濡潤、滋養的作用;腎陽是人體陽氣的根本,
對各臟腑組織起著溫煦、推動的作用。腎中陰陽猶如水火一樣內寄於腎,故前人又有"腎為水火之宅"之說。
但由於從陰陽屬性來說,精屬陰,氣屬陽,所以有時也稱腎精為"腎陰",腎氣為"腎陽"

腎陰和腎陽在人體內是相互制約的,相互依存的,以維持人體生理上的動態平衡。這一平衡遭到破壞,即形成腎的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。若見五心煩熱,潮熱盜汗,男子遺精,女子夢交等,則為陰虛陽亢的見症,是由於腎陰虧虛不足以制陽的緣故;若出現精神疲憊,腰膝冷痛,形寒肢冷,男子陽痿、女子宮冷不孕等症,則是腎陽虛衰,溫煦和推動的功能不足所致;若腎虛而無明顯寒象的病症,一般常稱為腎氣不足或腎精虧損。

 腎主水液 
主要是指腎在調節體內水液的代謝平衡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。
腎對體內水液的輸布與調節,主要是靠腎的氣化作用。腎的氣化正常,則腎關開闔適度。水液通過腎陽氣化而分清泌濁,清者上輸運行於各臟腑組織器官,濁者下輸膀胱成為尿液而排出體外。在這個代謝
過程中,腎的氣化作用是貫串始終的。如果腎的氣化失常,腎關開闔不利,就會引起水液代謝的障礙而發生水腫或小便失常。

 腎主納氣 
是指腎有助於肺吸氣下達的作用。"肺為氣之主,腎為氣之本"就是說呼吸雖是肺所主,但腎氣為之攝納,對人體的呼吸有重要意義。只有腎氣充沛,攝納正常,才能使肺的氣道通暢,呼吸均勻。如果腎氣虛衰,根本不固,無力攝納,就會出現氣短喘促,呼多吸少,動則尤甚等症。

主骨,生髓,充腦,其華在髮
 腎藏精,精能生髓,髓居於骨中,骨賴髓以充養。腎精充足,則骨髓的生化有源,骨骼得到髓的充分滋養而堅固有力,如果腎精虛少,骨髓化源不足,不能營養骨骼,便會出現腰膝痠軟,腳痿,發育不良等症。

腎主骨
腎主骨,而"齒為骨之餘",故牙齒的堅實與否,和腎也有密切關係。
腎精充足,則牙齒堅固,腎精不足,則牙齒易鬆動,甚至脫落。

腎生髓,充腦
 髓有脊髓和骨髓,脊髓上通於腦,腦為髓聚而成,所以《靈樞‧海論》說:"腦為髓海"

腎之華在髮
精與血,是互為資生的,精足則血旺。髮的營養雖來源於血,但其生機根於腎氣,髮既為血之餘,又為腎之外華。因此髮的生長與脫落,潤澤與枯槁,均為腎的精氣盛衰有關。青壯年腎氣充盈,毛髮光澤,老年人腎氣虛衰,毛髮白而脫落。故《素問‧五臟生成篇》說:"腎之合骨也,其榮髮也"


 開竅於耳,司二便 
耳司聽覺,主要依賴於腎的精氣充養,所以耳從屬於腎。腎的精氣充足,耳得其養則聽覺靈敏,
腎精虧虛,不能上注於耳,則會出現耳鳴、聽力減退等症。

二陰,即前陰與後陰,前陰包括尿道和生殖器,有排尿和生殖的作用;後陰即肛門,有排泄糞便的作用。
尿液的排泄,雖主要在膀胱,但有賴於腎的氣化作用,而人的生殖功能也由腎所主,至於大便的排泄亦與腎氣有關。

  因此,腎氣虛衰,在小便方面可出現尿頻、遺尿、或尿
少、尿閉;在生殖方面可出現遺精、陽痿、早洩、不孕;在大便方面可出現久瀉滑脫或大便秘結等病症。

       腎五行屬水,性封藏,主升,喜潤喜溫,惡燥畏寒,為北方冬氣。

《素問 ‧ 上古天真論》
女子七歲腎氣盛,齒更髮長。
二七 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沖脈盛,月事以時下,故有子。
三七腎氣平均,故真牙生而長極。
四七筋骨堅,髮長極,身體盛壯。
五七陽明脈衰,面始焦,髮始墮。
六七三陽脈衰于上,面皆焦,髮始白。
七七任脈虛,太沖脈衰少,天癸竭,地道不通,故形壞而無子也。

    丈夫八歲腎氣實,髮長齒更。
    二八腎氣盛,天癸至,精氣溢瀉,陰陽和,故能有子。
    三八腎氣平均,筋骨勁強,故真牙生而長極。
    四八筋骨隆盛,肌肉滿壯。
    五八腎氣衰,髮墮齒槁 。
   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,面焦,髮鬢頒白。
    七八肝氣衰,筋不能動,天癸竭,精少,腎臟衰,形體皆極。
    八八則齒髮去。
    腎者主水, 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,故五臟盛,乃能瀉。 

針灸常用骨度分寸表

針灸常用骨度分寸表


找穴道的資料:常用骨度分寸表


如何找到身體上的穴道?中醫有一些方法,這張圖表便是其中的一種參考。
(另外,您也可以下載jpg檔案圖卡:http://botreetw.blogspot.tw/2012/11/blog-post_9.htm)

常用骨度分寸表
部 位
   
骨度分寸
度量法
1.       印堂(兩眉之間)→前髮際(禿頭例外)
3
直量
2.       前髮際→後髮際
12
直量
3.       後髮際→大椎
3
直量
4.       印堂(兩眉之間)→大椎
18
直量
5.       前額兩髮角(頭維穴)之間
9
橫量
6.       耳後兩乳突(完骨穴)之間
9
橫量
1.       胸骨上窩(天突穴)→歧骨(胸劍聯合-中庭穴)
9
直量
2.       歧骨(胸劍聯合-中庭穴)→臍中(神闕)
8
直量
3.       臍中(神闕)→橫骨上廉(恥骨聯合上緣-曲骨穴)
5
直量
4.       兩缺盆之間
8
橫量
5.       兩乳頭之間
8
橫量
6.       橫骨寬度
7
橫量
1.       大椎以下→尾骶(第四骶椎) (胸椎12+腰椎5+骶椎4=21)
    ( 因第五骶椎與尾椎連在一起摸不到,故只算到第四骶椎 )
21
直量
2.       肩胛骨內側緣→後正中線  (即肩胛骨內側緣與棘突尖之間)
3
橫量
側胸部
1.       腋窩正當中(極泉穴)→季脅下(11肋端-章門穴)
12
直量
側腹部
2.       季脅下(11肋端-章門穴)→髀樞(股骨大轉子)
9
直量
1.       腋前紋頭(腋前皺襞)→肘橫紋
9
直量
2.       肘橫紋→腕橫紋
12
直量
3.       大拇指的指關節寬度
1
橫量
4.       中指中節屈曲時內側兩端紋頭之間
1
橫量
5.       以中指中節橫紋處為主,四指衡量長度
3
橫量
1.       髀樞(股骨大轉子)→膝中(膕橫紋-委中) ※身體中最長
19
直量
2.       橫骨上廉(恥骨聯合上緣)→內輔骨上廉(股骨內上髁)
18
直量
3.       臀橫紋(承扶穴)→膝中(膕橫紋-委中穴)
14
直量
1.       內輔骨下廉(脛骨內側髁下緣)→內踝高點
13
直量
2.膝中(膕橫紋-委中)→外踝高點(即委中穴→崑崙穴,或犢鼻穴→解溪穴)
16
直量
2.       外踝高點→足底
3
直量
1.    
低頭項部骨頭高起處,第七頸椎棘突下,約與肩相平
2. 第一胸椎
大椎下一椎
3. 第三胸椎
與肩胛骨內側端相平
4. 第七胸椎
與肩胛骨下緣相平
5. 第二腰椎
與肚臍相平
6. 第四腰椎
與髂嵴上緣相平
7. 胸 骨 角
胸骨柄與胸骨體交接處,平第2肋軟骨
8. 胸劍聯合
胸骨體與劍突交接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