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方醫學 / 自然療法健康生活

喜歡Botree,歡迎訂閱分享,謝謝^^。

2012-11-09

膀胱經:「止痛仙丹」


內臟會說話淺談中醫經絡與基礎理論
主題: 膀胱經--「止痛仙丹」

膀 胱 腑

    先前,我們談過中醫談「臟」與「腑」的特性,膀胱腑主要是儲存尿液的,除非憋尿,本身不容易致病。膀胱腑的疾病,多來自於腎

臟腑
中醫談陰臟陽腑內臟以:
■ 藏精氣而不瀉的稱,為陰。
■ 傳化物而不藏的稱,為陽。


從中醫學來看常見病例:
■ 辯證:腎水不足 → 陰虛火旺 → 腎虛熱傳入膀胱腑 → ∴ 發炎
■ 治則:補腎水退虛熱 → 六味地黃丸 + 知母、黃柏 = 知柏地黃丸

    例如:更年期婦女反覆發作的急性、慢性膀胱炎,中醫的辯證往往是因「腎水不足」,也就是西醫說的內分泌失調,《黃帝內經》指出婦女在「七七天癸水竭,故形壞而無子」,也就是四十九歲之後,先天腎水漸枯竭,面臨停經不能再生育的現象,陰液虛則陽虛火亢,腎臟的虛熱傳入膀胱腑,所以有發炎現象,必須同步消炎並補益腎水。例如中藥方劑中的知柏地黃丸,便是臨床中常用的,以六味地黃丸補腎陰,藥方中的知母與黃柏來消炎退虛火。

中醫學起來~
《素問‧靈蘭秘典》




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」   

『腎陽』
     人體的腎水,要想上升,就需要「腎陽」的作用。甚麼是腎陽作用?就像大自然中地面的水,需要陽光的「氣化作用」才能夠蒸騰。想想看:在清晨時,花草上面帶有經過一夜的露霧,在太陽出來時,便開始蒸發到空氣中上升了,沒有多久,葉片上面的露水便消失了。
從中醫學來看常見病例:
■ 辯證:膀胱氣化、腎陽不足 → 腎水不升 → 口乾舌燥
■ 治則:補腎陽 → 腎氣丸

『膀胱氣化』
     腎在人體就如同池水、沼澤般,在人體的最下位,如果要讓腎水上升,這時候就一定要靠太陽的「氣化作用」了,膀胱經的氣化作用也就相當是太陽,膀胱經的氣化功能好,就能夠把腎水帶上來,如果氣化功能不好,陽氣不足,腎水上不來,就產生虛火口唇乾燥的症狀。臨床上,老人常見到這樣的現象,這時候就不是補腎陰了,而是補腎陽,例如腎氣丸等。

水液代謝
在人體水液代謝,主要依靠肺、脾、腎三臟的作用,調節體內水液的分佈。
肺主肅降,通調水道
脾主運化水濕
腎主水液。水液通過腎的氣化作用正常,腎關開闔適度,分清泌濁。清者上輸運行於各組織臟腑器官,濁者下輸膀胱成為尿液排出體外。


口中的「唾液」是腎所主的,通常很多人會把口唇乾燥當成腎陰虛、腎水不足來治療,卻完全不見效。膀胱經氣化功能好,就能夠將腎水帶上升,口中便有唾液,相反地,膀胱經的氣化作用不好,陽氣不足,腎水便上不來,而口乾舌燥。這就是膀胱主儲存津液,氣化則能出焉的意思。所以口唇乾燥,從腎陽與膀胱氣化作用來改善,效果反而就出來了。
膀胱是州都之官”(“州都義同洲渚,為水中可居住的地方,形容膀胱是水液聚集之處);膀胱,又名(ㄆㄠ)”尿脬,是負責貯藏和排泄尿液的器官。氣化化氣行水的意思。

膀胱的氣化作用失調會導致小便異常或者排尿困難(例如小便失禁、小便不利等)。而腎的氣化作用減退,則容易出現排尿困難,甚至尿瀦留;腎氣不足固攝能力不夠時,則出現小便失禁或者尿道刺痛等問題。
中醫學起來~
申時  (午後3~5)膀胱與腎在五行中同屬水,天干中壬癸象水,壬為陽,癸為陰,所以壬為膀胱,癸為腎。

       由於腎與膀胱互為表裏,最典型的症狀,就是在申時(下午3~5),感到頭部脹痛、腰痠背痛、疲倦昏沉
腎與膀胱共同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,而以腎臟為主。
腎陽,使水液下滲膀胱,膀胱因腎陽作用,而代謝尿液。腎陽不足,則影響膀胱功能減弱,出現尿頻、尿急、尿失禁現象。
而人體的「燥熱」,要靠「太陽寒水」來消除,腎主水,腎水不足,無法收藏陽熱,便產生燥熱現象,例如頭皮屑多、禿頭等上焦內熱雜症等。一般來說,熬夜、房事過多、女性經期、生產等都容易大量消耗腎水。

 膀 胱 經     再談膀胱經絡:

        膀胱經起於眼內角,經過前額、頭頂,支脈聯繫腦部,主脈沿後腦向下走,分為兩支脈,平行於脊椎,經過整個後背部、臀部、大腿後方、膝後、小腿後方,繞過足外踝,到達足小趾外側端,左右各67個穴。
        膀胱經的失調可能引起膀胱功能的問題。另外,膀胱經與表證(如感冒等)息息相關,外邪侵襲體表時,主表的膀胱經是首先受到侵襲經脈。
例如:小便不通、頻尿、遺尿、膀胱炎、目痛、眼睛紅腫、鼻塞、流鼻水、鼻衄等、及前額至後頭部疼痛、脖子後方到背部疼痛、腰痛、臀部痛、大腿浮腫、易肥胖、免疫力降低等,都是膀胱經不通暢的常見問題。
由於膀胱經走到腦部,所以在申時(下午3~5),氣血很容易上輸到腦部,此時的學習效率很高。相對地,如果一個人辦事效率不高、容易健忘,可能與膀胱經不通暢有關係。
許多小孩和老人在上廁所時,會打哆嗦。因為小孩子腎氣尚未充足,而老人的氣血腎氣都偏虛了。所以古人養生一說,上廁所食要咬緊牙關,因為腎主骨,主齒。另外有一個保健氣虛導致頻尿問題的方法,就是灸頭頂百會穴,現代人甚至用吹風機吹來取代。
       疼痛是膀胱經病候的特色,臨床上主要如:血管性頭痛、腦中風、頸椎綜合症、增生性脊柱炎、坐骨神經痛、腰椎間盤突出、腰椎增生等。
       膀胱為「腎之腑」,腎是否強健會影響膀胱循經絡路線的身體疾病。腎主水,所以若腎水不足,熬夜、縱欲、生產或經期都容易消耗變動…,腎水虧虛無法藏陽之熱,會導致循經之頭頂禿髮、頭皮屑多內內熱雜病。
       另外,五行中,水生木,水少則木枯,也就是說腎水原可以滋養肝木,腎主骨,肝主筋,如果水虧則身體的關節、筋病,肝腎一家之理不可小視,同樣地在膀胱經循經絡路線上的背部脊椎骨的問題,我們中醫辯證在骨質虛熱。
       坐骨神經痛的問題,則是因為其神經分布正與膀胱經(以及膽經)在腰腿部的部位一致。
       
醫家有針灸歌訣說:「腰背委中求」,說明了整個腰背部的疼痛,在膀胱經上的委中穴療效甚佳。

 膀胱經口訣
一大、二風、三肺俞    (T1大杼、T2風門、T3肺俞)
四厥、五心、六督俞    (T4厥陰、T5心俞、T6督俞)
七膈、八無、九傷肝    (T7膈俞、T8XT9肝俞)
十膽、十一、二脾胃    (T10膽俞、T11脾俞、T12胃俞)
三、腎、氣、大、關    (L1三焦、L2腎俞、L3氣海、L4大腸、L5關元)

 參考之體表定位標誌
●大    椎:低頭項部骨頭高起處,第七頸椎棘突下,約與肩相平
●第一胸椎:大椎下一椎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●第七胸椎:與肩胛骨下緣相平
●第二腰椎:與肚臍相平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