粟米(即小米)
《本草綱目 ‧ 穀部第二十三卷 ‧ 穀之二(稷粟類一十八種)》
【氣味】咸,微寒,無毒。時珍曰:咸、淡。
宗 曰:生者難化。熟者滯氣,隔食,生蟲。
藏器曰:胃冷者不宜多食。粟浸水至敗者,損人。
瑞曰:與杏仁同食,令人吐瀉。雁食粟,翼重不能飛。
【主治】養腎氣,去脾胃中熱,益氣。陳者:苦,寒。治胃熱消渴,利小便(《別錄》)。
止痢,壓丹石熱(孟詵)。
水煮服,治熱腹痛及鼻衄。為粉,和水濾汁,解諸毒,治霍亂及轉筋入腹,又治卒
得鬼打(藏器)。
解小麥毒,發熱(士良)。
治反胃熱痢。煮粥食,益丹田。
【發明】弘景曰:陳粟乃三、五年者,尤解煩悶,服食家亦將食之。
宗 曰:粟米利小便,故能益脾胃。
震亨曰:粟屬水與土。陳者最硬難化,得漿水乃化也。
時珍曰:粟之味鹹淡,氣寒下滲,腎之穀也,腎病宜食之。虛熱消渴泄痢,皆腎病也。
滲利小便,所以泄腎邪也。降胃火,故脾胃之病宜食之。
【附方】舊五,新五。
● 胃熱消渴:以陳粟米炊飯,食之,良。(《食醫心鏡》)
● 反胃吐食,脾胃氣弱,食不消化,湯飲不下:用粟米半升杵粉,水丸梧子大。七枚煮
熟,入少鹽,空心和汁吞下。或云:納醋中吞之,得下便已。(《心鏡》)。
● 鼻衄不止:粟米粉,水煮服之。(《普濟》)。
● 嬰孩初生七日,助穀神以導達腸胃:研粟米煮粥如飴。每日哺少許。(姚和眾方)。
● 孩子赤丹:嚼粟米敷之。(《兵部手集》)。
● 小兒重舌:嚼粟米哺之。(《秘錄》)。
● 雜物瞇目不出:用生粟米七粒,嚼爛取汁,洗之即出。(《總錄》)。
● 湯火灼傷:粟米炒焦投水,澄取汁,煎稠如糖。頻敷之,能止痛,滅瘢痕。一方:半生
半炒,研末,酒調敷之。(崔行功《纂要》)。
● 熊虎爪傷:嚼粟塗之。(葛氏方)。
【氣味】咸,微寒,無毒。時珍曰:咸、淡。
宗 曰:生者難化。熟者滯氣,隔食,生蟲。
藏器曰:胃冷者不宜多食。粟浸水至敗者,損人。
瑞曰:與杏仁同食,令人吐瀉。雁食粟,翼重不能飛。
【主治】養腎氣,去脾胃中熱,益氣。陳者:苦,寒。治胃熱消渴,利小便(《別錄》)。
止痢,壓丹石熱(孟詵)。
水煮服,治熱腹痛及鼻衄。為粉,和水濾汁,解諸毒,治霍亂及轉筋入腹,又治卒
得鬼打(藏器)。
解小麥毒,發熱(士良)。
治反胃熱痢。煮粥食,益丹田。
【發明】弘景曰:陳粟乃三、五年者,尤解煩悶,服食家亦將食之。
宗 曰:粟米利小便,故能益脾胃。
震亨曰:粟屬水與土。陳者最硬難化,得漿水乃化也。
時珍曰:粟之味鹹淡,氣寒下滲,腎之穀也,腎病宜食之。虛熱消渴泄痢,皆腎病也。
滲利小便,所以泄腎邪也。降胃火,故脾胃之病宜食之。
【附方】舊五,新五。
● 胃熱消渴:以陳粟米炊飯,食之,良。(《食醫心鏡》)
● 反胃吐食,脾胃氣弱,食不消化,湯飲不下:用粟米半升杵粉,水丸梧子大。七枚煮
熟,入少鹽,空心和汁吞下。或云:納醋中吞之,得下便已。(《心鏡》)。
● 鼻衄不止:粟米粉,水煮服之。(《普濟》)。
● 嬰孩初生七日,助穀神以導達腸胃:研粟米煮粥如飴。每日哺少許。(姚和眾方)。
● 孩子赤丹:嚼粟米敷之。(《兵部手集》)。
● 小兒重舌:嚼粟米哺之。(《秘錄》)。
● 雜物瞇目不出:用生粟米七粒,嚼爛取汁,洗之即出。(《總錄》)。
● 湯火灼傷:粟米炒焦投水,澄取汁,煎稠如糖。頻敷之,能止痛,滅瘢痕。一方:半生
半炒,研末,酒調敷之。(崔行功《纂要》)。
● 熊虎爪傷:嚼粟塗之。(葛氏方)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