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.足太陽膀胱經
本經腧穴:分佈在眼眶,頭,項,背腰部的脊柱兩側,下肢後外側及小趾末端。起于睛明,止于至陰,左右各67穴。
- 睛明 (太陽、督脈之會)
【定位】 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;目內眥的外上0.1寸陷中
【解剖】 在眶內緣瞼內側韌帶中,深部為眼內直肌;有內眥動、靜脈和滑車上下動、靜脈,深層上方有眼動、靜脈本幹;布有滑車上、下神經,深層為眼神經,上方為鼻睫神經。 【功能】 散風清熱,明目退翳
【主治】 ①目赤腫痛,流淚、見風流淚、目眥癢、目翳,視物不明,目眩,近視,夜盲,色盲等目疾;②急性腰扭傷,坐骨神經痛;③心動過速。 【操作】 囑患者閉目,醫者左手輕推眼球向外側固定,左手緩慢進針,緊靠眶緣直刺0.5~l寸。遇到阻力時,不宜強行進針,應改變進針方向或退針。不撚轉,不提插(或只輕微地撚轉和提插)。 出針後按壓針孔片刻,以防出血。針具宜細,消毒宜嚴。禁灸。
- 攢竹
【定位】 眉頭凹陷中,約在目內眥直上
【解剖】 有額肌及皺眉肌;當額動、靜脈處;布有額神經內側支。 【功能】 散風鎮痙,清熱明目
【主治】 ①頭痛,眉棱骨痛;②眼瞼潤動,眼瞼下垂,口眼歪斜,目眩、目視不明,流淚、迎風流淚,目赤腫痛;③呃逆。 【操作】 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內緣平刺或斜刺0.5~0.8寸。禁灸。
- 眉沖
【定位】 攢竹穴直上,入發際0.5寸;從眉頭直上,入髮際0.5寸,當神庭與曲差之間
【解剖】 有額肌;當額動、靜脈處;布有額神經內側支。 【功能】 散風清熱,鎮痙寧神
【主治】 ①頭痛,目眩、眩暈、目視不明,癇證;②鼻塞,鼻衄。
【操作】 平刺0.3~0.5寸。
- 曲差
【定位】 前發際正中直上0.5寸(神庭穴),旁開1.5寸,即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1/3與中1/3交點 【解剖】 有額肌;當額動、靜脈處;布有額神經內側支。
【功能】 定喘降氣,明目安神
【主治】 ①頭痛,目眩、目痛、目視不明;②鼻塞,鼻衄、喘息、心煩滿。
【操作】 平刺0.5~0.8寸。
- 五處
【定位】 發際正中直上1寸,旁開1.5寸,即曲差穴上0.5寸;從曲差直上,入髮際1寸,平上星穴取穴
【解剖】 有額肌;當額動、靜脈處;布有額神經內側支。 【功能】 散風清熱,明目鎮痙
【主治】 ①頭痛,目眩、目視不明;②癲癇、小兒驚風。 【操作】 平刺0.5~0.8寸。
- 承光
【定位】 前發際正中直上2.5寸,旁開1.5寸,即五處穴後1.5寸(五處與通天之間)
【解剖】 有帽狀腱膜;有額動、靜脈,顳淺動、靜脈及枕動、靜脈的吻合網;當額神經外側支和枕大神經會合支處。 【功能】 祛風清熱,明目降逆
【主治】 ①頭痛,目眩、煩心嘔吐、目視不明;②鼻塞,多涕;③熱病,無汗。 【操作】 平刺0.3~0.5寸。
- 通天
【定位】 前發際正中直上4寸,旁開1.5寸,即承光穴後1.5寸 【解剖】 有帽狀腱膜;有顳淺動、靜脈和枕動、 靜脈的吻合網;布有枕大神經分支。 【功能】 散風清熱,宣肺利鼻
【主治】 ①頭痛,頭重,眩暈、口渦;②鼻塞、鼻流清涕、鼻瘡,鼻衄,鼻淵、頸項轉側難、癭氣。 【操作】 平刺0.3~0.5寸。
- 絡卻
【定位】 前發際正中直上5.5寸,旁開1.5寸,即通天穴後1.5寸 【解剖】 在枕肌停止處;有枕動、靜脈分支;布有枕大 神經分支。 【功能】 熄風平肝、清心安神
【主治】 頭暈,目視不明,眩暈、耳鳴、鼻塞、口渦、癲狂、癇證、 項腫、癭瘤。 【操作】 平刺0.3~0.5寸。
- 玉枕
【定位】 後發際正中直上2.5寸,旁開1.3寸,約平枕外粗隆上緣的凹陷處 【解剖】 有枕肌;有枕動、靜脈;布有枕大神經分支。
【功能】 解表清熱,明目降逆
【主治】 ①頭項痛、惡風寒、嘔吐、不能遠視、目痛;②鼻塞。 【操作】 平刺0.3~0.5寸。
- 天柱
【定位】 後發際正中直上0.5寸(啞門穴),旁開1.3寸,當斜方肌外緣凹陷中
【解剖】 在斜方肌起部,深層為頭半棘肌:有枕動、靜脈幹;布有枕大神經幹。 【功能】 熄風寧神,祛風散寒
【主治】 ①後頭痛,項強,肩背腰痛、痿證、眩暈、目赤腫痛;②鼻塞、不知香臭、咽腫;③癲狂癇,熱病。 【操作】 直刺或斜刺0.5~0.8寸,不可向內上方深刺,以免傷及延髓。
- 大杼 (八會穴之骨會;足太陽、手太陽之會)
【定位】 第1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(俯伏位)
【解剖】 有斜方肌,菱形肌,上後鋸肌,最深層為最長肌;有第1肋間動、靜脈後支布有第1胸神經後支的皮支,深層為第1胸神經後支外側支。 【功能】 解表清熱,宣肺止咳
【主治】 ①咳嗽、發熱、鼻塞、頭痛、喉痺;②項強,肩背痛、癲狂。 【操作】 斜刺0.5~0.8寸。本經背部諸穴,不宜深刺, 以免傷及內部重要臟器。
- 風門 (督脈、足太陽之會)
【定位】 第2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(俯伏位)
【解剖】 有斜方肌,菱形肌,上後鋸肌,深層為最肌;有第2肋間動、靜脈後支;布有2、3胸神經後支的皮支,深層為第3胸神經後支外側支
【功能】 解表宣筋,護衛固表
【主治】 ①感冒,咳嗽,發熱,頭痛、目眩、多涕、鼻塞、胸中熱;②項強,胸背痛。 【操作】 斜刺0.5~0.8寸。
- 肺俞 (肺之背俞穴)
【定位】 第3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 【解剖】 有斜方肌、菱形肌,深層為最長肌;有第3肋間動、靜脈後支;布有第3或第4胸神經後支的皮支,深層為第3胸神經後支外側支。 【功能】 解表宣肺、肅降肺氣
【主治】 ①咳嗽,氣喘,咯血等肺疾、喉痹、胸滿;②骨蒸潮熱,盜汗、腰背痛。 【操作】 斜刺0.5~0.8寸
- 厥陰俞 (心包背俞穴)
【定位】 第4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(俯伏位)
【解剖】 有斜方肌、菱形肌,深層為最長肌;布有第4肋間動、靜脈後支;正當第4或第5胸神經後支的皮支,深層為第4胸神經後支外側支。 【功能】 寬胸降逆,寧心止痛
【主治】 ①心痛,心悸;②咳嗽,胸悶;③嘔吐。 【操作】 斜刺0.5~0.8寸。
- 心俞 (心之背俞穴)
【定位】 第5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
【解剖】 有斜方肌,菱形肌,深層為最長肌;有第5肋間動、靜脈後支;布有第5或第6胸神經後支的皮支,深層為第5胸神經後支外側支。 【功能】 寬胸降氣,安神寧心
【主治】 ①心痛,驚悸、心悸,失眠、心煩,健忘,癲癇,盜汗等心與神志病變;②咳嗽,吐血、夢遺、心痛、胸引背痛。 【操作】 斜刺0.5~0.8寸。
- 督俞
【定位】 第6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 【解剖】 有斜方肌,背闊肌肌腱,最長肌;有第6肋間動、靜脈後支,頸橫動脈降支;布有肩胛背神經,第6或第7胸神經後支的皮支,深層為第6胸神經後支外側支。 【功能】 寬胸止痛,理氣消脹
【主治】 ①心痛,胸悶、腹脹、腹痛、腹鳴逆氣;②寒熱、氣喘。 【操作】 斜刺0.5~0.8寸。
- 膈俞 (八會穴之血會)
【定位】 第7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
【解剖】 在斜方肌下緣,有背闊肌,最長肌;布有第7肋間動、靜脈後支;布有第7或第8胸神經後支的皮支,深層為第7胸神經後支外側支。
【功能】 和血止血,寬胸降逆
【主治】 ①胃脘脹痛,嘔吐,呃逆,氣喘、咳嗽,吐血等上逆之症;②貧血、各種與血有關疾病;③癮疹,皮膚瘙癢;④潮熱,盜汗。 【操作】 斜刺0.5~0.8寸。 - 肝俞 (肝之背俞穴)
【定位】 第9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 【解剖】 在背闊肌,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;有第9肋間動、靜脈後支;布有第9或第10胸神經後支的皮支,深層為第9胸神經後支外側支。
【功能】 疏肝利膽,安神明目
【主治】 ①肝疾,脅痛,滿急、少腹痛、疝氣、轉筋、多怒、黃疸、目疾、唾血、胸滿心腹積聚痞疼痛,咳逆口乾;②癲狂癇;③脊背痛
【操作】 斜刺0.5~0.8寸。
- 膽俞 (膽之背俞穴)
【定位】 第10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
【解剖】 在背闊肌,最長肌和腱肋肌之間;有第10肋間動、靜脈後支;布有第10胸神經後支的皮支,深層為第10胸神經後支的外側支。 【功能】 清熱化濕,利膽止痛
【主治】 ①黃疸,口苦,脅痛等肝膽疾患、飲食不下、咽痛乾、嘔吐;②肺癆,潮熱、骨蒸勞熱。 【操作】 斜刺0.5~0.8寸。
- 脾俞 (脾之背俞穴)
【定位】 第11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 【解剖】 在背闊肌,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;有第11肋間動、靜脈後支;布有第11胸神經後支的皮支,深層為第11胸神經後支肌支。 【功能】 健脾利濕,升清止逆
【主治】 ①腹脹,脅痛、黃疸,納呆,嘔吐,腹瀉,痢疾,便血、完穀不化,水腫等脾胃疾患、嗜臥、羸瘦、玄癖積聚、瘧疾寒熱、善欠、不嗜食、慢脾風;②背痛。 【操作】 斜刺0.5~0.8寸。
- 胃俞 (胃之背俞穴)
【定位】 第12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 【解剖】 在腰背筋膜,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;有肋下動、靜脈後支;布有第12胸神經後支的皮支,深層為第12胸神經後支外側支。 【功能】 和胃健脾,理中降逆
【主治】 胃脘痛,嘔吐,腹脹、翻胃,腸鳴、完穀不化、胸肋痛、霍亂等胃疾。 【操作】 斜刺0.5~0.8寸。
- 三焦俞 (三焦背俞穴)
【定位】 第1腰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 【解剖】 在腰背筋膜,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;有第1腰動、靜脈後支;布有第12神經後支的皮支,深層為第1腰神經後支外側支。 【功能】 調理三焦、健脾利水
【主治】 ①腸鳴,腹脹、完穀不化,嘔吐,腹瀉,痢疾,小便不利,水腫等脾胃疾患;②腰背強痛。 【操作】 直刺0.5~l寸。 - 腎俞 (腎之背俞穴)
【定位】 第2腰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
【解剖】 在腰背筋膜,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:有第2腰動、靜脈後支;布有第1腰神經後支的外側支,深層為第1腰叢。
【功能】 益腎助陽,納氣利水
【主治】 ①腰痛、腰膝痠痛、水腫、洞泄、喘咳少氣;②遺尿、小便頻數,遺精,陽萎,月經不調,帶下等生殖泌尿系疾患。③耳鳴,耳聾、目昏。 【操作】 直刺0.5~l寸。
- 氣海俞
【定位】 第3腰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 【解剖】 在腰背筋膜,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;有第2腰動、靜脈後支;布有第2腰神經後支的外側支,深層為第1腰叢。 【功能】 補氣益腎、調經止痛
【主治】 ①腸鳴腹脹;②痛經、痔漏,腰痛、腿膝不利。 【操作】 直刺0.5~1寸。
- 大腸俞 (大腸背俞穴)
【定位】 第4腰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
【解剖】 在腰背筋膜,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;有第4腰動、靜脈後支;布有第3腰神經皮支,深層為腰叢。 【功能】 通降腸腑、理氣止痛
【主治】 ①腰腿痛;②腹脹,腹痛、腸鳴、腹瀉,便秘、痢疾。 【操作】 直刺0.8~1.2寸。
- 關元俞
【定位】 第5腰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 【解剖】 有骶棘肌,有腰最下動、靜脈後支的內側支;布有第5腰神經後支。 【功能】 培補元氣,通調二便
【主治】 ①腹脹、腹瀉、大便不利;②腰骶痛;③小便頻數或不利,遺尿、消渴。 【操作】 直刺0.8~l.2寸。
- 小腸俞 (小腸背俞穴)
【定位】 第1骶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,約平第1骶後孔(當後上棘內緣凹陷中取穴)
【解剖】 在骶髂肌起始部和臀大肌起始部之間;有骶外側動、靜脈後支的外側支;布有第1骶神經後支外側支,第5腰神經後支。 【功能】 通調二便,升舉津液
【主治】 ①遺精,遺尿,尿血,尿痛,帶下、小腹脹痛;②腹瀉,痢疾、痔疾,疝氣、消渴;③腰骶痛。 【操作】 直刺或斜刺0.8~1寸。
- 膀胱俞 (膀胱背俞穴)
【定位】 第2骶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,約平第2骶後孔
【解剖】 在骶棘肌起部和臀大肌起部之間;有骶外側動、靜脈後支;布有臀中皮神經分支。 【功能】 清熱利濕,疏經活絡
【主治】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