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方醫學 / 自然療法健康生活

喜歡Botree,歡迎訂閱分享,謝謝^^。

2014-03-27

【足陽明筋經】季春痺

【足陽明筋經】季春痺


足陽明筋經的病症:
      腳中趾及小腿部前、外側,拘緊疼痛,腳部活動感覺到僵硬不舒服,大腿前拘緊疼痛,大腿前部腫。疝氣,腹部筋肉拘緊,向上牽引到鎖骨上缺盆和面頰部,突然發生口角歪斜。
      如果有寒邪,則掣引眼瞼不能閉合;如果有熱邪,則筋鬆弛無力,使眼瞼不能睜開。頰筋有寒,則使筋脈拘緊,牽引到面頰使得口角移動;有熱時則筋肉鬆弛,收縮無力,所以口歪。

原文:
      足陽明之筋,起於中三指,結於跗上,邪外上加於輔骨,上結於膝外廉,直上結於髀樞,上循脅屬脊;其直者,上循骭,結於膝;其支者,結於外輔骨,合少陽;其直者,上循伏兔,上結於髀,聚於陰器,上腹而布,至缺盆而結,上頸,上挾口,合于頄,下結於鼻,上合於太陽。太陽為目上網,陽明為目下網;其支者,從頰結於耳前。
      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(拘緊疼痛),腳跳堅(僵硬不舒),伏兔轉筋,髀(大腿、大腿骨)前踵,㿉疝,腹筋急,引缺盆及頰,卒口僻(口角歪邪)
      急者,目不合,熱則筋縱,目不開,頰筋有寒,則急,引頰移口,有熱則筋弛縱,緩不勝收,故僻
(口歪)
      治之以馬膏,膏其急者;以白酒和桂,以塗其緩者,以桑鉤鉤之,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,高下以坐等。以膏熨急頰,且飲美酒,敢美炙肉,不飲酒者,自強也,為之三拊而已。治在燔鍼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季春痺也。


什麼是【十二筋經】?

什麼是【十二筋經】?

      十二筋經,是十二經脈氣血所濡養的筋肉部分,具有聯結全身骨節,保持人體正常運動的功能。其分布特點,從四肢末端向上聯繫一定的部位,有起、有結,有會聚、有散布,上達頭身而不入臟腑,因而無屬絡臟腑的關係和氣血流注的關係。

       足三陽經筋,分布身體的前、側、後,均結於眼部;足三陰經筋,均結於陰器;手三陽經筋,均結於額角部;手三陰經筋,均結於胸膈部。

       經筋所主的病症,主要有痺痛、拘攣、強急、轉筋、痿軟等。

      《靈樞‧經筋》說:”以痛為輸”,即筋病的治療是以就近取穴、痛處取穴為主。在骨傷科、按摩保健、復健來說,很重要。



2014-03-11

枇杷

枇杷《本草綱目‧果部第三十卷‧果之二(山果類三十四種)》
枇杷(《別錄》中品)
(註:學名Eriobotrya japonica,薔薇科枇杷屬。果木中獨備四時之氣者。
【釋名】宗 曰:其葉形似琵琶,故名。
【集解】頌曰:枇杷,舊不著所出州土,今襄、漢、吳、蜀、閩、嶺、江西南、湖南北皆有
              之。木高丈余,肥枝長葉,大如驢耳,背有黃毛,陰密婆娑可愛,四時不凋。
盛冬
              開白花,至三、四月成實作
 ,生大如彈丸,熟時色如黃杏,微有毛,皮肉甚薄,
              核大如茅栗,黃褐色。
四月采葉,曝乾用
              時珍曰:案:郭義恭《廣志》云:枇杷易種,葉微似栗,
冬花春實。其子簇結有毛
              ,四月熟,大者如雞子,小者如龍眼,白者為上,黃者次之。無核者名焦子,出廣
              州。又楊萬裡詩云:大葉聳長耳,一枝堪滿盤。荔枝分與核,金橘卻無酸。頗盡其
              狀。注《文選》者以枇杷為盧橘,誤矣。詳金橘。


【氣味】甘、酸,平,無毒。
志曰:寒。詵曰:溫。多食發痰熱,傷脾。同炙肉及熱面食,令人患熱毒黃疾。
【主治】止渴下氣,利肺氣,止吐逆,主上焦熱,潤五臟(大明)。


【修治】恭曰:凡用須火炙,以布拭去毛。不爾射人肺,令咳不已。或以粟稈作刷曰:凡采
               得,秤濕葉重一兩,干者三葉重一兩,乃為氣足,堪用。粗布拭去毛,以甘草湯
               洗一遍,用綿再拭乾。每一兩,以酥二錢半塗上,炙過用。
    (註:枇杷幼葉、核,生吃會釋放出微量的氰化物,微帶毒性,但因其味苦,一般
    不會吃足以致害的份量。)
              
時珍曰:治胃病,以薑汁塗炙;治肺病,以蜜水塗炙,乃良
【氣味】苦,平,無毒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權曰:甘、微辛。弘景曰:煮汁飲之,則小冷。
【主治】猝 不止,下氣,煮汁服(《別錄》)。弘景曰:若不暇煮,但嚼汁咽,亦瘥)
              。
治嘔噦不止,婦人產後口乾(大明)。煮汁飲,主渴疾,治肺氣嗽,及肺風
              瘡,胸面上瘡。
【發明】
時珍曰:枇杷葉,氣薄味濃,陽中之陰。治肺胃之病,大都取其下氣之功耳。氣下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則火降痰順,而逆者不逆,嘔者不嘔,渴者不渴,咳者不咳矣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宗 曰:
治肺熱嗽甚有功。一婦人患肺熱久嗽,身如火炙,肌瘦將成癆。以枇杷葉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、木通、款冬花、紫菀、杏仁、桑白皮各等分,大黃減半。如常治訖,為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末,蜜丸櫻桃大。食後、夜臥各含化一丸,未終劑而愈矣。
【附方】新七。
 ● 溫病發噦因飲水多者:枇杷葉(去毛,炙香)、茅根各半斤。水四升煎二升,稍稍飲之
 ● 反胃嘔噦:枇杷葉(去毛,炙)、丁香各一兩,人參二兩。為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薑三片。
 ● 衄血不止:枇杷葉(去毛),焙研末。茶服一、二錢,日二。(同上)
 ● 酒 赤鼻:枇杷葉、梔子仁等分。為末。每服二錢,溫酒調下。日三服。(《本事》)
 ● 面上風瘡:方同上。
 ● 痔瘡腫痛:枇杷葉(蜜灸)、烏梅肉(焙)。為末。先以烏梅湯洗,貼之。(《集要》)
 ● 痘瘡潰爛:枇杷葉,煎湯洗之。(《摘玄》)
(註:枇杷葉,清肺胃熱,降逆止嘔,對胃熱型嘔吐、肺熱咳嗽,皆可緩解。

【主治】頭風,鼻流清涕。辛夷等分,研末,酒服二錢,日二服(時珍)。

木白皮
【主治】生嚼咽汁,止吐逆不下食,煮汁冷服,尤佳(思邈)。

從黃帝內經學習:四季的重要穴道

《黃帝內經‧素問‧金匱真言論》


〝黃帝問曰:天有八風,經有五風,何謂?
岐伯對曰:八風發邪以為經風,觸五臟,邪氣發病。
所謂得四時之勝者,春勝長夏,長夏勝冬,冬勝夏,夏勝秋,秋勝春,所謂四時之勝也。
東風生於春,病在肝,俞在頸項;南風生於夏,病在心,俞在胸胁;西風生於秋,病在肺,俞在肩背;北風生於冬,病在腎,俞在腰股,中央為土,病在脾,俞在脊。
故春氣者,病在頭;夏氣者,病在臟;秋氣者,病在肩背;冬氣者,病在四肢。
春善病鼽衄,仲夏善病胸脅,長夏善病洞泄寒中,秋善病風瘧,冬善痺厥。

冬不按蹻,春不鼽衄;春不病頸項,仲夏不病胸肋;長夏不病洞泄寒中,秋不病風瘧,冬不病痺厥,飧泄而汗出也。
夫精者,身之本也。故藏於精者,春不病溫。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,此平人脈法也。〞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--《黃帝內經‧素問‧金匱真言論》

春天穴道:按摩三"風"穴

春天穴道:三”風”穴
        春天,肝氣生發,肝陽若太過,頭頸部便容易不舒服
。情緒鬱怒、個性剛強的,容易脖子僵硬、臉紅脖子粗。
        保健可以從按摩三個名字有”風”,在頭部後方跟脖子相連的穴道,他們都在骨縫處,很容易著”風邪”
-- 風府、風池、翳風
翳風穴Sj17
      
位置:在耳垂後方骨頭前面凹限處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顳骨乳突與下頷骨下頷支後緣間凹陷處)
     功效:對頭痛、打嗝、失眠、頭暈、耳鳴、預防腦中風、提神醒腦、腮腺炎
等都很有幫助。
     按摩方法:1.可以用拇指上下推按幫助放鬆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2.或者,手指按在穴道上畫圓按摩。

《黃帝內經‧素問‧金匱真言論》
東風生於春,病在肝,俞在頸項;南風生於夏,病在心,俞在胸胁;西風生於秋,病在肺,俞在肩背;北風生於冬,病在腎,俞在腰股,中央為土,病在脾,俞在脊。〞

2014-03-06

綠豆

綠豆
《本草綱目 ‧ 榖部第二十四卷 ‧ 榖之三(菽豆類一十四種)》
綠豆(宋《開寶》)
【釋名】時珍曰:綠以色名也。舊本作KT 者,非矣。
【集解】志曰:綠豆圓小者佳。粉作餌炙食之良。大者名 豆,苗、子相似,亦能下氣治霍
              亂也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瑞曰:有官綠、油綠,主療則一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時珍曰:綠豆,處處種之。三、四月下種,苗高尺許,葉小而有毛,至秋開小花,
              莢如赤豆莢。粒粗而色鮮者為官綠;皮薄而粉多、粒小而色深者為油綠;皮濃而粉
              少早種者,呼為摘綠,可頻摘也;遲種呼為拔綠,一拔而已。北人用之甚廣,可作
              豆粥、豆飯、豆酒,炒食、 食,磨而為面,澄濾取粉,可以作餌頓糕,蕩皮搓
              索,為食中要物。以水浸濕生白芽,又為菜中佳品。牛馬之食亦多賴之。
真濟世之
              良穀也
【氣味】甘,寒,無毒。
             
藏器曰:用之宜連皮,去皮則令人小壅氣,蓋皮寒而肉平也。反榧子殼,害人。合
              鯉魚
【主治】煮食,消腫下氣,壓熱解毒。生研絞汁服,治丹毒煩熱風疹,藥石發動,熱氣奔豚
              (《開寶》)。治寒熱熱中,止泄痢卒 ,利小便脹滿(思邈)。濃腸胃。作枕,
              明目,治頭風頭痛。除吐逆(《日華》)。補益元氣,和調五臟,安精神,行十二
              經脈,去浮風,潤皮膚,宜常食之。煮汁,止消渴(孟詵)。解一切藥草、牛馬、
              金石諸毒(寧原)。治痘毒,利腫
【發明】時珍曰:綠豆肉平皮寒,解金石、砒霜、草木一切諸毒,宜連皮生研水服
              按:《夷堅志》云:有人服附子酒多,頭腫如斗,唇裂血流。急求綠豆、黑豆各數
              合嚼食,並煎湯飲之,乃解也。
【附方】新十一。
● 扁鵲三豆飲,治天行痘瘡。預服此飲,疏解熱毒,縱出亦少:用綠豆、赤小豆、黑大豆各
   一升,甘草節二兩,以水八升,煮極熟。任意食豆飲汁,七日乃止。一方:加黃大豆、白
   大痘後癰毒初起,以三豆膏治之,神效:綠豆、赤小豆、黑大豆等分,為末。醋調時時掃
   塗,即消。(《醫學正傳》)
● 防痘入眼:用綠豆七粒,令兒自投井中,頻視七遍,乃還。
● 小兒丹腫:綠豆五錢,大黃二錢。為末。用生薄荷汁入蜜調塗。(《全幼心鑒》)。
● 赤痢不止:以大麻子,水研濾汁,煮綠豆食之,極效。粥食亦可。(《必效方》)。
● 老人淋痛:青豆二升,橘皮二兩,煮豆粥,下麻子汁一升。空心漸食之,並飲其汁,甚驗
   。(《養老書》)。
● 消渴飲水:綠豆煮汁,並作粥食。(《普濟方》)。
● 心氣疼痛:綠豆廿一粒,胡椒十四粒。同研,白湯調服即止。
● 多食易飢綠豆、黃麥、糯米各一升,炒熟磨粉。每以白湯服一杯,三、五日見效。
● 十種水氣:用綠豆二合半,大附子一只(去皮臍,切作兩片)。水三碗,煮熟,空心臥時
   食豆。次日將附子兩片作四片,再以綠豆二合半,如前煮食。第三日別以綠豆、附子如前
   煮食。第四日如第二日法煮食。水從小便下,腫自消。未消再服。忌生冷、毒物、鹽、酒
   六十日,無不效者。(《朱氏集驗方》)。
綠豆粉
【氣味】甘,涼、平,無毒。
原曰:其膠黏者,脾胃虛人不可多食。
瑞曰:勿近杏仁,則爛不能作索。

【主治】解諸熱,益氣,解酒食諸毒,治發背癰疽瘡腫,及湯火傷灼(吳瑞)。痘瘡濕爛不
              結痂 者,干撲之良(寧原)。新水調服,治霍亂轉筋,解諸藥毒死,心頭尚溫者
              (時珍)。解菰菌、砒毒(汪穎)。

【發明】時珍曰:綠豆色綠,小豆之屬木者也,通於厥陰、陽明。其性稍平,消腫治痘之功
              雖同赤豆,而壓熱解毒之力過之。且益氣,濃腸胃,通經脈,無久服枯人之忌。但
              以作涼粉,造豆酒,或偏於冷,或偏於熱,能致人病,皆人所為,非豆之咎也。豆
              粉須以綠色黏膩者為真。外科治癰疽有內托護心散,極言其神效,丹溪朱氏有論發
              揮。

  震亨曰:《外科精要》謂內托散,一日至三日進十數服,可免毒瓦斯內攻臟腑。竊
              詳綠豆解丹毒,治石毒,味甘,入陽明,性寒能補,為君。以乳香去惡腫,入少陰
              ,性溫善竄為佐。甘草性緩,解五金、八石、百藥毒為使。想此方專為服丹石發疽
              者設也。若夫年老者、病深者、證備者、體虛者,綠豆雖補,將有不勝其任之患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五香連翹湯亦非必用之劑。必當助氣壯胃,使根本堅固,而行經活血為佐,參以經
              絡時令,使毒瓦斯外發,此則內托之本意,治施之早,可以內消也。

【附方】新十二。
● 護心散又名內托散、乳香萬全散。凡有疽疾,一日至三日之內,宜連進十余服,方免變證
   ,使毒瓦斯出外。服之稍遲,毒瓦斯內攻,漸生嘔吐,或鼻生瘡菌,不食即危矣。四、五
    日後,亦宜間服之:用真綠豆粉一兩,乳香半兩,燈心同研和勻,以生甘草濃煎湯調下一
    錢,時時呷之。若毒瓦斯衝心,有嘔逆之證,大宜服此。蓋綠豆壓熱下氣,消腫解毒。乳
    香消諸癰腫毒。服至一兩,則香徹瘡孔中,真聖藥也。(李嗣立《外科方》)。
● 瘡氣嘔吐:綠豆粉三錢,干胭脂半錢,研勻。新汲水調下,一服立止。(《普濟》)。
● 霍亂吐利:綠豆粉、白糖各二兩,新汲水調服,即愈。(《生生編》)。
● 解燒酒毒:綠豆粉蕩皮,多食之即解。
● 解鴆酒毒:綠豆粉三合。水調服。
● 解砒石毒:綠豆粉、寒水石等分,以藍根汁調服三、五錢。(《衛生易簡》)。
● 解諸藥毒已死,但心頭溫者:用綠豆粉調水服。(《衛生易簡方》)。
● 打撲損傷:用綠豆粉新銚炒紫,新汲井水調敷,以杉木皮縛定,其效如神。此汀人陳氏夢
   傳之方。(《澹寮方》)。
● 杖瘡疼痛:綠豆粉,炒研,以雞子白和塗之,妙。(《生生編》)。
● 外腎生瘡:綠豆粉、蚯蚓糞等分。研塗之。
● 暑月痱瘡:綠豆粉二兩,滑石一兩。和勻撲之。一加蛤粉二兩。(《簡易方》)。
● 一切腫毒初起:用綠豆粉(炒黃黑色),豬牙皂莢一兩,為末,用米醋調敷之。皮破者油
   調之。(邵真人《經驗方》)。
豆皮
【氣味】甘,寒,無毒。
【主治】解熱毒,退目翳(時珍)。
【附方】新一。
● 通神散:治 痘目生翳:綠豆皮、白菊花、穀精草等分,為末。每用一錢,以干柿餅一枚
   ,粟米泔一盞,同煮干。食柿,日三服。淺者五、七日見效,遠者半月見效。(《直指方
    》)


豆莢
【主治】赤痢經年不愈,蒸熟,隨意食之良(時珍。出《普濟》)。
豆花
【主治】解酒毒(時珍)。
豆芽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解酒毒熱毒,利三焦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時珍曰:諸豆生芽皆腥韌不堪,惟此豆之芽白美獨異。今人視為尋常,而古人未知
              者也。
但受濕熱鬱 之氣,故頗發瘡動氣,與綠豆之性稍有不同。

豆葉
【主治】霍亂吐下,絞汁和醋少許,溫服(《開寶》)。

2014-03-05

粟米(小米)

粟米(即小米)
《本草綱目 ‧ 穀部第二十三卷 ‧ 穀之二(稷粟類一十八種)》

【氣味】咸,微寒,無毒。時珍曰:咸、淡。
   宗 曰:生者難化。熟者滯氣,隔食,生蟲。
   藏器曰:
胃冷者不宜多食。粟浸水至敗者,損人。
   瑞曰:
與杏仁同食,令人吐瀉。雁食粟,翼重不能飛。

【主治】養腎氣,去脾胃中熱,益氣。陳者:苦,寒。治胃熱消渴,利小便(《別錄》)。
    止痢,壓丹石熱(孟詵)。
    水煮服,
治熱腹痛及鼻衄。為粉,和水濾汁,解諸毒,治霍亂及轉筋入腹,又治卒
    得鬼打(藏器)。
   
解小麥毒,發熱(士良)。
   
治反胃熱痢。煮粥食,益丹田。

【發明】弘景曰:陳粟乃三、五年者,尤解煩悶,服食家亦將食之。
   宗 曰:粟米
利小便,故能益脾胃
   震亨曰:粟屬水與土。陳者最硬難化,得漿水乃化也。
   時珍曰:
粟之味鹹淡,氣寒下滲,腎之穀也,腎病宜食之。虛熱消渴泄痢,皆腎病也。
      滲利小便,所以泄腎邪也。降胃火,故脾胃之病宜食之。


【附方】舊五,新五。
    ● 胃熱消渴:以陳粟米炊飯,食之,良。(《食醫心鏡》)
    ● 反胃吐食,脾胃氣弱,食不消化,湯飲不下:用粟米半升杵粉,水丸梧子大。七枚煮
       熟,入少鹽,空心和汁吞下。或云:納醋中吞之,得下便已。(《心鏡》)。
    ●
鼻衄不止:粟米粉,水煮服之。(《普濟》)。
    ●
嬰孩初生七日,助穀神以導達腸胃:研粟米煮粥如飴。每日哺少許。(姚和眾方)。
    ● 孩子赤丹:嚼粟米敷之。(《兵部手集》)。
    ● 小兒重舌:嚼粟米哺之。(《秘錄》)。
    ● 雜物瞇目不出:用生粟米七粒,嚼爛取汁,洗之即出。(《總錄》)。
    ● 湯火灼傷:粟米炒焦投水,澄取汁,煎稠如糖。頻敷之,能止痛,滅瘢痕。一方:半生
       半炒,研末,酒調敷之。(崔行功《纂要》)。
    ● 熊虎爪傷:嚼粟塗之。(葛氏方)。

2014-01-17

《本草綱目》果部第二十九卷 ‧ 果之一 ‧ 棗
(《本經》上品)

入藥須用青州及晉地晒乾大棗為良。按:賈思勰《齊民要術》云:凡棗全赤時,日日撼而收曝,則紅皺。若半赤收者,肉未充滿,干即色黃而皮皺,將赤收者,味亦不佳。《食經》作干棗法:須治淨地,鋪菰箔之類承棗,日晒夜露,擇去胖爛,曝乾收之。切而晒乾者為棗脯。煮熟榨出者為棗膏,亦曰棗瓤。蒸熟者為膠棗,加以糖、蜜拌蒸則更甜;以麻油葉同蒸,則色更潤澤。搗膠棗晒乾者為棗油,其法取紅軟干棗入釜,以水僅淹平,煮沸漉出,砂盆研細,生布絞取汁,塗盤上晒乾,其形如油,以手摩刮為末收之。每以一匙,投湯碗中,酸甜味足,即成美漿,用和米,最止飢渴、益脾胃也。盧諶《祭法》云:春祀用棗油。即此。

生棗
【氣味】甘、辛,熱,無毒。多食令人寒熱。凡羸瘦者不可食。
思邈曰:多食令人熱渴膨脹,動臟腑,損脾元,助濕熱。
大棗
【釋名】干棗(《別錄》)、美棗(《別錄》)、良棗。
《別錄》曰:八月采,曝乾。
瑞曰:此即晒乾大棗也。味最良美,故宜入藥。今人亦有用膠棗之肥大者。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思邈曰:甘、辛,熱,滑,無毒。
杲曰:溫。
大明曰:有齒病、疳病、蟲 人不宜啖棗,小兒尤不宜食。又忌與蔥同食,令人五臟不和;與魚同食,令人腰腹痛。
時珍曰:今人蒸棗多用糖、蜜拌過,久食最損脾、助濕熱也。啖棗多,令人齒黃生。故嵇康《養生論》云:齒處晉而黃,虱處頭而黑。
【主治】心腹邪氣,安中,養脾氣,平胃氣,通九竅,助十二經,補少氣、少津液、身中不足,大驚四肢重,和百藥。久服輕身延年(《本經》。宗 曰:(煮取肉,和脾胃藥甚佳)。
補中益氣,堅志強力,除煩悶,療心下懸,除腸 。久服不飢神仙(《別錄》)。
潤心肺,止嗽,補五臟,治虛損,除腸胃癖氣。和光粉燒,治疳痢(大明)。小兒患秋痢,與蛀棗食之良(孟詵)。殺烏頭、附子、天雄毒(之才)。和陰陽,調營衛,生津液(李杲)。
【發明】弘景曰:道家方藥,以棗為佳餌。其皮利,肉補虛,所以合湯皆擘之也。
杲曰:大棗氣味俱濃,陽也。溫以補不足,甘以緩陰血。
成無己曰:邪在營衛者,辛甘以解之。故用薑、棗以和營衛,生發脾胃升騰之氣。張仲景治奔豚,用大棗滋脾土以平腎氣也。治水飲脅痛有十棗湯,益土而勝水也。
震亨曰:棗屬土而有火,味甘性緩。甘先入脾,補脾者未嘗用甘。故今人食甘多者,脾必受病也。時珍曰:《素問》言:棗為脾之果,脾病宜食之。謂治病和藥,棗為脾經血分藥也。若無故頻食,則生蟲損齒,貽害多矣。按:王好古云:中滿者勿食甘,甘令人滿。故張仲景建中湯心下痞者,減餳、棗,與甘草同例,此得用棗之方矣。又按:許叔微《本事方》云:一婦病臟燥悲泣不止,祈禱備至。予憶古方治此證用大棗湯,遂治,與服盡劑而愈。古人識病治方,妙絕如此。又陳自明《婦人良方》云:程虎卿內人妊娠四、五個月,遇晝則慘戚悲傷,淚下數欠,如有所憑,醫巫兼治皆無益。管伯周說:先人曾語此,治須大棗湯乃愈。
虎卿借方治藥,一投而愈。方見下條。又《摘玄方》治此證,用紅棗燒存性,酒服三錢,亦大棗湯變法也。
【附方】舊七,新十二。
調和胃氣:以干棗去核,緩火逼燥為末。量多少入少生薑末,白湯點服。調和胃氣甚良。
(《衍義》)。
反胃吐食:大棗一枚去核,用斑蝥一枚去頭翅,入在內,煨熟去蝥,空心食之,白湯下良。
小腸氣痛:大棗一枚去核,用斑蝥一枚去頭、足、翅,入棗內,紙包煨熟,去蝥食棗,以桂心、蓽澄茄湯下。(《直指》)。
傷寒熱病後,口乾咽痛,喜唾:大棗二十枚,烏梅十枚,搗入蜜丸。
含如杏核大,咽汁甚效。(《千金方》)。
婦人臟燥,悲傷欲哭,象若神靈,數欠者,大棗湯主之:大棗十枚,小麥一升,甘草二兩,每服一兩,水煎服之。亦補脾氣。(《金匱》)。
妊娠腹痛:大紅棗十四枚,燒焦為末,以小便服之。(《梅師》)。
大便燥塞:大棗一枚去核,入輕粉半錢縛定,煨熟食之,仍以棗湯送下。(《直指》)。
咒棗治瘧:執棗一枚,咒曰:吾有棗一枚,一心歸大道。優他或優降,或劈火燒之。念七遍,吹棗上,與病患食之,即愈。(《 嶁神書》)。
煩悶不眠:大棗十四枚,蔥白七莖,水三升,煮一升,頓服。(《千金》)。
上氣咳嗽,治傷中筋脈急,上氣咳嗽者:用棗二十枚去核,以酥四兩微火煎,入棗肉中泣盡酥,取收之。常含一枚,微微咽之取瘥。(《聖惠方》)。
肺疽吐血,因啖辛辣,熱物致傷者:用紅棗(連核燒存性)、百藥煎( 過)等分為末。
每服二錢,米飲下。(《三因》)。
耳聾鼻塞,不聞音聲、香臭者:取大棗十五枚(去皮核),蓖麻子三百枚(去皮),和搗。
綿裹塞耳、鼻,日一度。三十余日,聞聲及香臭也。先治耳,後治鼻,不可並塞。(孟詵《食療》)。
久服香身:用大棗肉和桂心、白瓜仁、松樹皮為丸,久服之。(《食療本草》)。
走馬牙疳:新棗肉一枚,同黃柏燒焦為末。油和敷之。若加砒少許更妙。(王氏《博濟》)。
諸瘡久壞不愈者。棗膏三升,煎水頻洗,取愈。(《千金》)。
痔瘡疼痛:大肥棗一枚剝去皮,取水銀掌中,以唾研令極熟,敷棗瓤上,納入下部良。
(《外台》)。
下部蟲癢:蒸大棗取膏,以水銀和捻,長三寸,以綿裹,夜納下部中,明日蟲皆出也。
(《肘後》)。
卒急心疼:《海上方》訣云:一個烏梅二個棗,七枚杏仁一處搗。男酒女醋送下之,不害心疼直到老。

食椒閉氣:京棗食之即解也。(《百一選方》)。


(http://health.people.com.cn/GB/17769848.html)


春季养脾胃多吃枣 饮食原则“多甘少酸”

  “多甘少酸”是春天的饮食原则。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《千金方》中曾指出,春季饮食应“省酸增甘,以养脾气”。“甘味”食物能滋补脾,温补人体阳气并促进阳气生发,而“酸味”性收敛,多吃不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。红枣正是这样一味春季养脾佳品。

  山药大枣粥

  材料:大枣10枚、山药30克、粳米100克、冰糖适量。

  做法:山药切碎;将大枣浸泡去核,洗干净;将粳米、山药、大枣放入砂锅,加水适量,煮烂成粥,再加入冰糖,搅拌均匀即可。

  小贴士:本粥可供早点或晚餐服用,补气血、健脾胃、抗衰老,适用于脾虚便溏,胃虚食少,气血不足,营养不良,病后体虚,羸瘦衰弱。

  桂花糯米枣

  材料:红枣(去核)250克、糯米粉(水磨汤圆粉)100克、冰糖适量、糖桂花少许。

  做法:在糯米粉中加入适量温水和成光滑的面团待用。再将红枣洗净,用刀切开一边,将糯米团搓成细条,塞在红枣中,长度和红枣相同。然后,在锅中放入适量水和冰糖,水要能没过红枣。水烧开后放入加工好的红枣,转小火煮15分钟左右,至红枣晶莹饱满即可。最后,捞出红枣沥干、摆盘,用少量清水调匀糖桂花,浇在红枣上即可,此菜凉吃热吃均可。

  小贴士:红枣含蛋白质、脂肪、糖类、有机酸、维生素A、维生素C、微量钙多种氨基酸等丰富的营养成分。中医认为红枣有健脾益胃、补气养血、养血安神、缓和药性等作用。糯米富含维生素,能温暖脾胃,补益中气。对脾胃虚寒、食欲不佳、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,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。

  红枣木耳羹

  材料:红枣50克、水发黑木耳100克、白糖适量。

  做法:将水发木耳去杂质洗净,切成小块。红枣去核,一同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至红枣、木耳烂熟,放入白糖调味即可食用。

  小贴士:据本草记载,红枣具有润肺健脾、止咳、补五脏、疗虚损的作用,配以滋补强身的黑木耳,其补益、滋养、活血、养容的作用增强。常食能使面色红润、青春焕发,此汤尤益于女性

  红枣的历史源远流长,把历史融为文化,把文化传承开来,一句暖暖的好想你,送出的是贴心的祝愿。颗颗红枣,颗颗用心,一直以来,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秉承“良心工程 道德产业”的宗旨,为红枣事业不断努力、不断奋斗,终于,翘盼的枝头挂满累累硕果。健康情系列枣产品更是好想你产业链中的代表。健康情是源枣类产品,原生态的健康情产品符合饮食文化发展的方向,符合人们追求天然无污染的饮食文化的新趋势。枣文化,好想你文化,健康情的消费文化,都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。

中醫醫典養胎

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 ‧ 卷二 ‧ 婦人方上 ‧ 養胎第三》:
『妊娠十月,五臟俱備,六腑齊通,納天地氣于丹田,故使關節人神皆備,但俟時而生。
妊娠一月始胚,二月始膏,三月始胞,四月形體成,五月能動,六月諸骨具,七月毛髮生,八月臟腑具,九月榖氣入胃,十月百神備則生矣。』

:『妊娠一月始胚,二月始膏,三月始胞,四月形體成,五月能動,六月筋骨立,七月毛髮生,八月臟腑具,九月榖氣入胃,十月諸神備,日滿即產矣。』

孫思邈《千金翼方 ‧ 卷十一 ‧ 小兒》:『凡兒在胎,一月胚,二月胎,三月有血脈,四月形體成,五月能動,六月諸骨具,七月毛髮生,八月臟腑具,九月榖入胃,十月百神備,則生矣。生後六十日瞳子成,能咳笑應和人,百五十日任脈成,能自反覆;百八十日髖骨成,能獨坐。二百一十日掌骨成,能扶伏;三百日髕骨成,能立;三百六十日膝髕成,能行也。』

《景岳全書 ‧ 卷三十八人集 ‧ 婦人規上 ‧ 胎孕類 ‧ 胎候十九》:『《五臟論》有耆婆論曰:一月如珠露,二月如桃花,三月男女分,四月形象具,五月筋骨成;六月毛髮生,七月游其魂,男能動左手,八月游其魄,女能動右手,九月三轉身,十月受氣足。』

《巢氏病源論》:妊娠一月名胎胚,足厥陰脈養之;二月名始膏,足少陽脈養之;三月名始胎,手心主脈養之。當此之時,血不流行,形象始化,未有定儀,因感而變。欲子端正莊嚴,常口談正言,身行正事;欲子美好,宜佩白玉;欲子賢能,宜看詩書,是謂外象而內感者也。四月始成其血脈,手少陽脈養之;五月始成其氣,足太陰脈養之;六月始成其筋,足陽明脈養之;七月始成其骨,手太陰脈養之;八月始成膚革,手陽明脈養之;九月始成毛髮,足少陰脈養之;十月五臟,六腑,關節,人神皆備,此其大略也。

南北朝 ‧ 徐之才(徐丹陽)《逐月養胎法》:
妊娠一月名始胚,飲食精熟,酸美受禦,宜食大麥,毋食腥辛,是謂才正。
        妊娠二月名始膏,無食辛臊,居處必靜,男子勿勞,百節皆痛,是為胎始結。
    妊娠三月名始胎,當此之時,未有定義,見物而化。欲生男者操弓矢,欲生女者弄珠璣。欲子美好數視碧玉,欲子賢良端坐清虛。是謂外象而內感者也。
    妊娠四月始受水精,以成血脈。食宜稻粳,羹宜魚雁。是謂盛血氣,以通耳目,而行經絡。
    妊娠五月始受火精,以成其氣。臥必晏起。沐浴浣衣。深其居處,厚其衣裳。朝吸天光,以避寒殃。其食稻麥,其羹牛羊。和以茱莄,調以五味,是謂養氣,以定五臟。
    妊娠六月始受金精,以成其筋。身欲微勞,無得靜處,出遊於野,數觀走犬,及視走馬,食宜鷙鳥猛獸之肉,是謂變腠理,紉筋以養其力,以堅背膂。
    妊娠七月始受木精,以成其骨。勞身搖肢,無使定止。動作屈伸,以運血氣。居處必燥,飲食避寒。常食稻粳,以密腠理,是謂養骨而堅齒。
        妊娠八月始受土精,以成膚革。和心靜息,無使氣極,是謂密腠理而光澤顏色。
        妊娠九月,始受石精,以成皮毛。六腑百節,莫不畢備,飲醴食甘,緩帶自持而待之,是謂養毛髮,致才力。
        妊娠十月,五臟俱備,六腑齊通,納天地氣于丹田,故使關節人神皆備,伹俟時而生。 
    妊娠一月始胚,二月始膏,三月始胞,四月形體成,五月能動,六月筋骨立,七月毛髮生,八月臟腑具,九月穀氣入胃,十月諸神備,日滿即產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