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經脈氣血運行(流注)第一環:手足太陰與陽明經
手陽明大腸經
循 行
《靈樞·經脈》:
大腸手陽明之脈,起於大指次指(1)之端,循指上廉(2),出合谷兩骨(3)之間,上入兩筋(4)之中,循臂上廉,入肘外廉,上臑外前廉,上肩,出髃骨(5)之前廉,上出於柱骨之會上(6),下入缺盆,絡肺,下膈,屬大腸。
其支者:從缺盆上頸,貫頰(7),入下齒中;還出挾口,交人中(8)……左之右、右之左,上挾鼻孔。
【注釋】
(1)
大指次指 ─ 指大指側的次指,即食指,又名示指,亦即第二指。
(2)
上廉 ─ 取曲肘執芼體位,上廉即靠橈骨一側。
(3)
合谷兩骨 ─ 指第一、第二掌骨,合稱歧骨。
(4)
兩筋 ─ 拇指長伸肌腱、拇短伸肌腱的過腕關節處。
(5)
髃骨 ─ 髃讀作隅,角的意思。此指肩峰部。
(6)
柱骨之會上 ─ 張介賓注:”頸項之根為天柱骨”,意指頸椎。”會上”指大椎,為六陽經所聚會。一釋作鎖骨。
(7)
頰 ─ 面旁的總稱。
(8)
人中 ─ 又名水溝,位於人中溝中央近鼻孔處。
【語譯】
手陽明大腸經:①從食指末端起始(商陽),沿食指橈側緣(二間、三間),出第一、二掌骨間(合谷),②進入兩筋(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)之間(陽溪),沿前臂橈側(偏歷、溫溜、下廉、上廉、手三里),③進入肘外側(曲池、肘髎),經上臂外側前緣(手五里、臂臑),④上肩,出肩峰部前邊(肩髎、巨骨、會秉風),向上交會頸部(會大椎),⑤下入缺盆(鎖骨上窩),⑥絡於肺,通過橫膈,屬於大腸。
支脈:⑦從鎖骨上窩上行頸旁(天鼎、扶突),通過面頰,進入下齒槽,出來夾口旁(會地倉),交會人中部(會水溝)─ 左邊的向右,右邊的向左,上挾鼻孔旁(禾髎、迎香),接足陽明胃經。
⑧此外,大腸與足陽明胃經的上巨虛脈氣相通。
病 候
《靈樞·經脈》:
是動則病:齒痛,頸腫。
是主津(1)所生病者:目黃,口乾,鼽衂(2),肩前臑痛,大指次指痛不用。
氣有餘,則當脈所過者(4)熱腫;虛,則寒栗不复(5)。
【注釋】
(1)
津 ─ 此後原有”液”字,《太素》、《經脈》等無。即手陽明大腸經主”津”,手太陽小腸經主”液”。其解釋參見《靈樞‧五癃津液別》”。
(2)
鼽衂 ─ 鼽,音求,為鼻流清涕。衂,指鼻出血。
(3)
喉痺 ─ 指咽喉腫痛,壅閉不通的見症。面赤,腮腫,甚則頸外漫腫,湯水難咽,語言不出。
(4)
脈所過者 ─ 指本經經脈所過之處。
(5)
寒慄不復 ─ 發寒抖顫,難以回溫。
【語譯】
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病症:
牙齒痛,頸部腫脹。
本經所屬腧穴能主治有關”津”方面所發生的病症:眼睛昏黃,口乾,鼻塞,流清涕或出血,喉嚨痛,肩前、上臂部痛,大指側的次指(食指)痛而不好運用。
凡屬於氣盛有餘的實證,則當經脈所過的部分發熱和腫脹;
屬於氣虛不足的虛證,則發冷,顫慄而不容易回暖。
絡 脈
《靈樞·經脈》:
手太陰之別,名曰偏歷。去腕三寸,別走太陰,其別者,上尋臂,乘肩髃,上曲頰偏齒(1);其別者,入耳合於宗脈(2)。
其病:實,則齲聾(3);虛,則齒寒痺隔(4)。取之所別也。
【注釋】
(1)
曲頰偏齒 ─ 頰骨所鈎著處,曲如環形故名。上行到曲頰,偏絡於齒根。
(2)
宗脈 ─ 意指總脈、大脈,耳中為手、足少陽、手太陽、足陽明四脈所總會。
(3)
齲 ─ 齲齒,即蛀牙。
(4)
齒寒痺隔 ─ 謂手陽明之脈外受風寒,絡脈痺阻不通,可致齒冷等症。
【語譯】
手陽明絡脈,名偏歷。在腕關節後三寸處分出,走向手太陰經脈;其支脈向上沿著臂膊,經過肩髃部位,上行到下颌角處,遍布於牙齒根部;其支脈進入耳中,與耳目所聚集的許多經脈(宗脈)會合。
其病症:實症,見齲齒痛、耳聾;虛證,見齒冷、經氣痺阻不通暢,可取手陽明絡穴治療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