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經脈氣血運行(流注)第一環:手足太陰與陽明經
足陽明胃經
循 行
《靈樞·經脈》:
胃足陽明之脈,起於鼻,交頞中(1),旁約太陽之脈(2),下循鼻外,入上齒中,還出挾口,環唇,下交承漿(3),卻循頤(4)後下廉,出大迎(5),循頰車(6),上耳前,過客主人(7),循髮際,至額顱。
其支者:從大迎前,下人迎(9),循喉嚨,入缺盆,下膈,屬胃,絡脾(10)。
其直者:從缺盆下乳內廉,下挾臍,入氣街(11)中。
其支者:起於胃口(12),下循腹裡,下至氣街中而合……以下髀關(13),抵伏兔(14),下膝髕,下循脛外廉,下足跗(15),入中指內間(16)。
其支者,下膝三寸而別,下入中指外間。
其支者:別跗上,入大指間,出其端。
【注釋】
(1) 頞 —
音遏。鼻莖,指鼻根,又稱山根。
(2)
太陽之脈 — 指足太陽膀胱經。“約”或作“納”。
(3)
承漿 —
穴在頦唇溝中央,屬任脈。
(4)
頤 —
音夷。口角後,下頜部。
(5)
大迎 —
穴在下頜角前1.3寸骨陷中,適當下頜骨斜線部,有面動脈。
(6)
頰車 —
穴在下頜角前,咬肌中。
(7)
客主人 — 即上關穴,當耳前顴弓上緣。
(8)
額顱 —
即前額骨部,在發下眉上處。
(9)
人迎 —
穴在結喉兩側,頸動脈搏動處。
(10)
脾 —
按古人說“脾”,每兼指胰而言。《難經》雲:“脾,扁廣三寸,長五寸,有散膏半斤。”《黃庭內景經》說:“脾長一尺掩太倉。”是指胰掩於胃旁。
(11)
氣街 —
指經絡之氣通行的徑路。此處之氣街,是指氣沖部,當股動脈搏動處。
(12)
胃口 —
指胃之下口,即幽門部。
(13)
髀關 —
髀音俾。股外為髀。穴在髂前上棘直下,縫匠肌外側,約平會陰。
(14)
伏兔 —
大腿前正中部,股四頭肌隆起如伏兔,故名。
(15)
足跗 —
即足背。
(16)
中指內間 —“指”通作“趾”。內間指它的內側趾縫,外間指它的外側趾縫。
【語譯】
足陽明胃經:①從鼻旁開始(會迎香),②交會鼻根中,旁邊會足太陽經(會睛明),③向下沿鼻外側(承泣、四白),進入上齒槽中(巨髎),回出來夾口旁(地倉)環繞口唇(會人中),向下交會於頦唇溝(會承漿);④退回來沿下頜出面動脈部(大迎),再沿下頜角(頰車),上耳前(下關),經顴弓上(會上關、懸厘、頷厭),沿髮際(頭維),至額顱中部(會神庭)。
它的支脈:⑤從大迎前向下,經頸動脈部(人迎),沿喉嚨(水突、氣舍,一說會大椎),⑥進入缺盆(鎖骨上窩部),⑦通過膈肌,屬於胃(會上脘、中脘),絡於脾。
⑧外行的主幹:從鎖骨上窩(缺盆)向下,經乳中(氣戶、庫房、屋翳、膺窗、乳中、乳根),向下夾臍兩旁(不容、承滿、梁門、關門、太乙、滑肉門、天樞、外陵、大巨、水道、歸來),進入氣街(腹股溝動脈部氣沖穴)。
它的支脈:⑨從胃口向下,沿腹裡,⑩至腹股溝動脈部與前者會合。——由此下行經髖關節前(髀關),到股四頭肌隆起處(伏兔、陰市、梁丘),下向膝髕中(犢鼻),(11)沿脛骨外側(足三里、上巨虛、條口、下巨虛),下行足背(解溪、衝陽),進入中趾內側趾縫(陷谷、內庭),出次趾末端(厲兌)。
它的支脈:(12)從膝下三寸處(足三里)分出(豐隆),向下進入中趾外側趾縫,出中趾末端。另一支脈:(13)從足背部(衝陽)分出,進大趾趾縫,出大趾末端,接足太陰脾經。
病 候
《靈樞·經脈》:
是動則病:灑灑振寒,善伸,數欠,顏黑,病至則惡人與火,聞木聲則惕然而驚,心欲動,獨閉戶塞牖(1)而處;甚則欲上(2)高而歌,棄衣而走;賁響(3)腹脹,是為骭厥(4)。
是主血所後病者(5):狂,瘧,溫淫(6),汗出,鼽衄,口喎,唇胗(7),頸腫,喉痺,大腹水腫,膝臏腫痛;循膺、乳、氣街、股、伏兔、骭外廉、,足跗上皆痛,中指不用。
氣盛,則身以前皆熱,其有餘於胃,則消谷善飢,溺色黃;
氣不足,則身以前皆寒粟,胃中寒,則脹滿。
【注釋】
(1) 牖 ─ 音友。指窗口。
(2) 上 ─《素問·陽明脈解篇》作“登”,《素問·脈解篇》作“乘”。
(3) 賁響 ─ 楊上善注:“賁,謂膈也。”賁響當指胸膈腸胃部作響。
(4) 骭厥 ─ 指足脛部氣血阻逆。
(5) 主血 ─ 胃為水穀之海,化生精微,主生營血,即所謂“營出中焦”。其經多氣多血,故主血所生病。
(6) 溫淫 ─ 指熱性病症。
(7) 唇胗 ─ 胗與疹通,指唇瘍。《甲乙經》、《脈經》、《千金》作“唇緊”。
【語譯】
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症:溲溲戰抖發冷,喜歡伸腰,屢屢呵欠,顏面暗黑。病發時,就厭惡別人和火光,聽到木器聲音就惕惕驚慌,心要跳動,獨自關閉房門,遮塞窗戶而睡。嚴重的則可能登高而歌,不穿衣服就走。胸膈部響,腹部脹滿。這還可發為小腿部的氣血阻逆,如厥冷、麻木、痠痛等症。
本經所屬腧穴就能主治有關“血”方面所發生的病症:躁狂,瘧疾、溫熱病,自汗出,鼻塞流涕或出血,口歪,唇生瘡疹,頸部腫,喉嚨痛,大腹水腫,膝關節腫痛;沿著胸前、乳部、氣街(氣沖穴部)、腹股溝部、大腿前、小腿外側、足背上均痛,足中趾不能運用。
凡屬於氣盛有餘的症狀,則身體前面都發熱,有餘的症狀表現在胃部,則消
化強而容易飢餓,小便顏色黃。
屬於氣虛不足的症狀,則身體前面都發冷、寒戰,胃部寒冷則感到脹滿。
絡 脈
《靈樞·經脈》:
足陽明之別,名曰豐隆。去踝八寸,別走太陰;其別者,循脛骨外廉,上絡頭項,合諸經之氣,下絡喉嗌。
其病:氣逆則喉痺卒瘖。(1)實,則狂癲;虛,則足不收,脛枯(2)。取之所別也。
【注釋】
(1) 卒瘖 ─ 卒,通作猝,突然;瘖,失音。
(2) 足不收、脛枯 ─ 足不收,足弛緩鬆軟無力;脛枯,脛部肌肉萎縮,氣血虧虛所致。
【語譯】
足陽明絡脈,名豐隆,在距離外踝上八寸處分出,走向足太陰經;其支脈沿著脛骨外緣,向上聯絡頭項部(會大椎),與各經的脈氣相會合,向下聯絡喉嚨和咽峽部。
其病症:氣厥逆,就會患喉部腫痛,突然音啞。實證,發生癲病,狂病;虛證,見足脛部弛緩無力,肌肉萎縮。可取足陽明絡穴治療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