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方醫學 / 自然療法健康生活

喜歡Botree,歡迎訂閱分享,謝謝^^。

2012-10-28

小兵立大功的「四神湯」健胃整腸


中 藥 藥 膳
從夜市、菜市場常見的藥膳聖品「四神湯」,
來健胃整腸吧!

 中醫學起來!  

秘訣1.    兼談中醫「以形補形」之妙
       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:四神湯一般與豬肚(溫性)、或豬腸(涼性)一起烹調,而不是我們一般熟知的常與中藥材一起熬補的雞肉或排骨?
不言而喻地,中醫的確有以形補形一說。這樣大家便可以自然地聯想並且知道 -- 原來,四神湯有健脾養胃功效,對於胃下垂、腸道無力都很有幫助喔。


秘訣2.    藥膳要好吃啊!
~
「扶正」心理學、口味要變化 (心安、肺清、肝舒、脾健、腎藏)
我們運用一些膳食與藥材的特性、味道、歸經,來補益內臟,增加一些臟腑的「趨吉避凶」力量,所以稱為「藥膳」,但是,再美味營養的飲食,吃多了總是會膩的,尤其如果真的是針對病人、老人、小孩等體質虛弱的來調補,還是要多準備幾道,讓口味變化。準備藥膳時,千萬別忘了這層簡單的心理喔。

 認識四神湯~  
  
       為什麼取名「四神湯」?
民間常用茯苓、山藥、芡實、蓮子四味中藥為四神湯,在中藥中稱為〝四臣子〞,台語一發音變成了〝四神〞了,另外有一說法是四神湯的美味香氣,讓四個神仙聞了之後掉入了湯鍋,所以為名。

      「四神湯」的變化之妙。
飲食、藥膳都可貴在加減變化之妙,大家可以慢慢去欣賞體會。
坊間所賣的四神湯,一般多有薏仁,基本上傳統的四神湯組成為:茯苓、山藥、芡實、蓮子四味,各一兩即可。現在常見的四神湯,則以茯苓、山藥、蓮子各一兩,再搭配芡實和薏仁各五錢較為常見。
如果是體質虛寒,脾胃虛弱、慢性腹瀉的人,建議還是選用傳統四神湯,因為芡實是收澀藥,可以幫助止瀉、固精。相反地,如果容易便秘的體質,就可以選用芡實、薏仁各半的配法,或者不用芡實,另外,還可以酌加半兩滋陰的玉竹

      「四神湯」的美味要訣。
四神湯的成分中,除了茯苓因為含有較多纖維,食用口感較差外,其他都很美味可口。因為四神湯澱粉質高,單獨燉煮口感較澀,可以添加一些蛋白質增加滑潤感。葷食一般加入豬肚、豬腸;素食者則可以加入一些豆製品一起熬煮。
        我個人會另外再購買日本鮮山藥(滑溜的黏液顧胃壁)、品質好的蓮子(每年八月台南白河盛產蓮子,可以把握產季多買一些冷凍起來),加入湯中。
四神湯內也可以加入少量當歸,增加其香氣,或者加入少許中藥料理酒,香氣倍增。
        由於組成的藥材性味都是甘、平,所以很適合長期食用,各種體質都適宜。

      四神湯的〝神奇中藥佐料水〞
您有沒有注意到?台灣各地人潮不斷、深受好評的四神湯,在熱騰騰的湯被盛到碗中後,最後會再加上幾滴〝神奇中藥佐料水〞,香味便飄溢而出。您也可以自製這樣香氣逼人的中藥佐料:將當歸、黃耆、川芎、桂枝、枸杞子不要清洗(以免藥材中留有水分),直接放入米酒中,浸泡一週就可以製成了。

       四神湯功效:
適合脾胃腸道較弱者,例如老年人、孩童、產婦,或者手術後調養,特別是患有腸道疾病,容意或者長期慢性腹瀉者。
對於小孩子口水過多(民間老一輩幫小孩收涎,便是用四神粉”),還有中午睡個午覺便口水流成小河都是因為脾虛,睡覺時嘴巴和眼睛總是閉不起來也是因為脾虛。以及老年人或者體質虛弱者頻尿、遺尿、遺精等都有幫助。
四神湯對於胃下垂,腸道無力導致腹瀉,子宮收縮無力、白帶多,糖尿病、血糖過高者,皆可為平日食膳,幫助回復並增加體力。

 有興趣學更多~  
最後,我們一起透由四神湯所組成分的資料,來欣賞了解這帖小兵立大功的好藥膳方帖。

四神湯藥材資料
1.     茯苓        (利水滲濕藥)
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。多寄生於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等樹根上。野生或栽培,主產於雲南、安徽、湖北、河南、四川等地。7~9月採挖,除去泥砂,堆置“發汗”後,攤開晾至表面乾燥,再“發汗”,反復多次,至現皺紋,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,陰乾;或將鮮茯苓切制陰乾。生用。
性味歸經        甘、淡,平。歸心、脾、腎經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利水滲濕,健脾,安神。
             1.用於小便不利、水腫及停飲等水濕症。茯苓利水而不傷氣,藥性平和,利水滲濕要藥。凡水濕、停飲均適用。常與豬苓、澤瀉同用以加強利水滲濕作用,並隨濕熱、寒濕等不同性質,配伍有關藥物。如濕熱配車前子、木通;寒濕配附子、乾薑等。又茯苓既能利水滲濕,又能健脾,故脾弱運遲、水濕停蓄者用之,有標本兼頤之效,停飲所致的頭眩、心悸、咳嗽,亦持為要藥。本品與白朮同用,其健脾利濕之功益彰,如五苓散、苓桂朮甘湯等均配伍有茯苓、白朮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.用於脾虛症。茯苓能健脾。脾虛體倦、食少便溏者,每與黨蔘、白朮、甘草等補脾藥同用,即四君子湯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3.用於心悸、失眠。本品能寧心安神。常與朱砂、棗仁、遠志等安神藥同用。茯苓可通心氣於腎,遠志可通腎氣於心。

用量用法        10~15g。用於安神,可以朱砂拌用,處方寫朱茯苓或朱衣茯苓。
文獻摘要
《本經》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“主胸脇逆氣,憂恚驚邪恐悸……利小便。”
《本草衍義》      “茯苓、茯神,行水之功多,益心脾不可闕也。”
《本草綱目》      “後人治心病必用茯神,故洁古張氏於風眩心虛,非茯神不能除,然茯苓未嘗不治心病也。”
《藥品化義》      “茯苓最為利水除濕要藥,書曰健脾,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謂也。”
《世補齋醫書》“茯苓一味,為治痰主藥。痰之本,水也,茯苓可以行水;痰之動,濕也,茯苓又可以行濕。”
    
茯苓在加工時將菌核內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片塊,即為白茯苓;皮層下的赤色部分,即為赤茯苓;帶有松根的白色部分,切成方形薄片,即為茯神,亦稱抱木神。傳統習慣認為白茯苓偏於健脾,赤茯苓偏於利濕,茯神偏於安神。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,性味同茯苓。功能利水消腫。多用於水腫,常與生薑皮、桑白皮、陳皮、大腹皮同用,即五皮飲。

2.     山藥        (補氣藥)
為薯蕷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薯蕷Dioscorea opposite Thunb.的塊根。以產於河南新鄉地區為佳,稱為懷山藥。河北、山西、山東及中南、西南地區也有栽培。在霜降後採挖。洗淨,刮去粗皮,或用硫磺熏過,曬乾或風乾成為毛山藥;或再經浸軟,搓壓為圓柱狀,磨光,成為光山藥。潤透,切片。生用或炒用。
性味歸經        甘,平。歸脾、肺、腎經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益氣養陰,補脾肺腎。
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1.     用於脾虛氣弱,食少便溏或泄瀉。本品既補脾氣,又益脾陰,且兼澀性,
能止瀉。常與人蔘、白朮、茯苓等同用,如蔘苓白朮散。
2.          用於肺虛喘咳。本品能補肺氣,益肺陰,故適用於肺虛久咳或虛喘。可配伍黨蔘、麥冬、五味子等藥同用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3.     用於腎虛遺精、尿頻、婦女白帶過多。本品能補腎,且兼有固澀作用。如
六味地黃丸,既以本品配伍熟地、山萸肉同用,可治腎虛遺精;又如縮泉丸,即以本品與益智仁、烏藥同用,可治腎虛尿頻。至於婦女白帶過多,
往往與脾虛有濕或腎虛不固有關;如脾虛有濕者,多配伍黨蔘、白朮、車
前子等健脾利濕藥同用;如白帶發黃而有濕熱者,當加黃柏;如腎虛不固
者,多配伍熟地、山萸肉、菟絲子等補腎收攝藥同用。
此外,用治消渴有效。可因補氣養陰而止渴。多以本品大量〈一日250g
水煎代茶飲;也可配伍黃耆、葛根、知母、天花粉等同用,如玉液湯。
用量用法        煎服10~30g,大量60~250g。研末吞服,每次6~10g。補陰宜生用,健脾
止瀉宜炒黃用。
使用注意        本品養陰能助濕,故濕盛中滿或有積滯者忌服。
文獻摘要

《本    經》       “主傷中,補虛贏,除寒熱邪氣,補中、益氣力,長肌肉,強陰。”
《日華子本草》  “主泄精,健忘。”
《本草綱目》      “益腎氣,健脾胃,止泄痢,化痰涎,潤皮毛。”
《本草正》          “山藥能健脾補虛,滋精固腎,治諸虛百損,療五勞七傷,第其氣輕性緩,非堪專任,故補脾
  肺虛必主蔘、朮,補腎水必君茱、地,澀帶濁須破故同研,固遺泄仗菟絲相濟……
    
《本經》原名薯蕷。

3.     蓮子        (收澀藥)
為睡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蓮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成熟種仁,中心部包裹著綠色胚芽,俗稱蓮子心。產於湖南(湘蓮)、福建(建蓮)、江蘇(湖蓮)、浙江及南方各地池沼湖溏中。8~9月採收成熟蓮房,取出果實,除去果皮曬乾。
性味歸經        甘、澀,平。歸脾、腎、心經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補脾止瀉,益腎固精,養心安神。
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1.     用於脾虛久瀉,食欲不振。本品甘平補益,澀能收澀,故有補脾止瀉的功
效。多與人蔘、白朮、茯苓、山藥等同用,如蔘苓白朮散,可治上述症候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.     用於腎虛遺精、滑精。本品有補腎固精功效。如金鎖固精丸,即以之配伍
沙苑子、龍骨、牡蠣、蓮鬚等同用,治遺精滑精等症。
3.          用於虛煩、驚悸失眠。本品能養心益腎,交通心腎,可配伍麥冬、茯神、柏子仁等清心安神藥同用。
此外,還可用於婦女崩漏、白帶過多等症,有養心、益腎、固澀的功效。
用量用法        6~15g
使用注意        大便燥結者不宜服。
文獻摘要
《本    經》       “主補中,養神,益氣力。”
《本草拾遺》      “令髮黑,不老。”
《食醫心鏡》      “止渴,去熱。”
《日用本草》      “止煩渴,治瀉痢,止白濁。”
《滇南本草》      “清心解熱。”
《本草綱目》      “交心腎,厚腸胃,固精氣,強筋骨,補虛損……止脾泄久痢,赤白濁,女人帶下崩中諸血病。”
《本草備要》      “大便燥者勿服。”
    
1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為蓮花中的花蕊。味甘、澀,性平。功能清心固腎,澀精止血。可治夢遺滑精、遺尿尿頻、吐
血崩漏等症。常與沙苑子、芡實、龍骨、牡蠣等同用,如金鎖固精丸。用量1.5~5g
2.       蓮子心        為蓮子中的青嫩胚芽。味甘,性寒。功能清心,去熱,止血,澀精。治溫熱病煩熱神昏,可與
玄蔘心、蓮心麥冬、竹葉捲心等同用,如清宮湯;治吐血、遺精等症,可單用研末服。用量1.5~3g
3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為蓮的成熟花托,即蓮蓬殼。味苦、澀,性溫。功能消瘀止血。可治崩漏下血、尿血等症。炒

炭用。用量5~10g
4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為蓮的葉片。味甘、澀,性平。功能清暑利濕,升陽止血。可用於暑熱病症及脾虛泄瀉和多種
出血症。暑病常與銀花、扁豆花、西瓜翠衣等同用,如清絡飲;出血症常與生地、側柏葉等同
用,如四生丸。用量3~10g

4.     芡實        (收澀藥)
為睡蓮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Euryale ferox Salisb.的成熟種仁。主產湖南、江蘇、安徽、山東等地。8月至9月採收。去其外之刺皮,壓碎硬殼,取仁曬乾;或再去掉紅棕色內種皮後曬乾。用時搗碎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雞頭實
性味歸經        甘、澀,平。歸脾、腎經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補脾去濕,益腎固精。
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1.     用於脾虛泄瀉,日久不止。本品甘平補脾,兼可祛濕,澀能收斂。治脾虛
久瀉或久痢,多配伍黨蔘、白朮、山藥、蓮子等同用。
2.      用於腎虛遺精、小便不禁、白帶過多。本品有益腎固精功效。如金鎖固精
丸,以之與沙苑子、龍骨、牡蠣、蓮子等同用,治遺精、滑精;水陸二仙
丹即以芡實與金櫻子同用,治遺精、尿頻、白帶過多等症。
用量用法        10~15g
文獻摘要
《本    經》       “主治濕痺腰脊膝痛,補中,除暴疾,益精氣,強志,令耳目聰明。”
《日華子本草》  “開胃助氣。”
《本草綱目》      “止渴益腎,治小便不禁,遺精白濁帶下。”
《本草求真》      “味甘補脾,故能利濕,而使泄瀉腹痛可治……味澀固腎,故能閉氣,而使遺帶小便不禁皆癒。
  功與山藥相似,然山藥之補,本有過於芡實,而芡實之澀,而有勝於山藥,且山藥兼補肺陰,
  而芡實則止於脾腎,而不及於肺。”

5.     薏苡仁    (利水滲濕藥)
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Coix lachrymal – jobi L.的成熟種仁。大陸大部分地區均產,主產於福建、河北、遼寧等地。秋季果實成熟時採割植株,曬乾,打下果實,再曬乾,除去外殼及種皮。生用或炒用。
性味歸經        甘、淡,微寒。歸脾、胃、肺經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利水滲濕,健脾,除痺,清熱排膿。
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1.    用於小便不利、水腫、腳氣及脾虛泄瀉等。薏苡仁淡滲利濕,兼能健脾,
功似茯苓。凡水濕滯留、尤以脾虛濕勝者為適用。脾虛濕勝之食少泄瀉、
水腫腹脹、腳氣浮腫,皆可用本品配伍利濕、健脾的藥物。又本品性偏微
寒,能清利濕熱,亦適用於濕熱淋症,如《楊氏經驗方》單用薏苡仁煎  服,治療沙石熱淋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本品亦適用於濕溫病邪在氣分,濕邪偏勝者。常與杏仁、蔻仁、半夏、厚朴等藥同用。如三仁湯、藿朴夏苓湯。
2.      用於風濕痺痛、筋脈攣急。本品既能滲濕,又能舒筋脈,緩和攣急。如麻
黃杏仁薏苡仁粥,用薏苡仁為末煮粥,日日食之,治久風濕痺,筋脈攣急,水腫等。
3.      用於肺癰、腸癰。薏苡仁能清熱排膿,治療內癰。治肺癰咳吐膿痰,可與葦莖、冬瓜仁、桃仁配伍,即葦莖湯;治腸癰,可與敗醬草、丹皮、桃仁等配伍。
用量用法        10~30g。本品力緩,用量須大,宜久服。健脾炒用,其餘生用。除入湯劑、丸散外,亦可作羹或與粳米煮粥、飯食用,為食療佳品。
文獻摘要
《本    經》       “主筋急拘攣,不可屈伸,風濕痺,下氣。”
《別     錄》       “除筋骨邪氣不仁,利腸胃,消水腫,令人能食。”
《食療本草》      “去乾濕腳氣。”
《本草綱目》      “薏苡仁,陽明藥也,能健脾益胃。虛則補其母,故肺痿、肺癰用之。筋骨之病,以治陽明為
  本,故拘攣筋急、風痺者用之。土能勝水除濕,故泄瀉、水腫用之。
《本草新編》      “薏仁最善利水,不至耗損真陰之氣,凡濕盛在下身者,最宜用之。視病之輕重,準用藥之多
  寡,則陰陽不傷,而濕病易去。故凡遇水濕之症,用薏仁一、二兩為君,而佐以健脾去濕之
  味,未有不速於奏效者也,倘薄其氣味之平和而輕用之,無益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